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829

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的建立及对十二种常见赤潮藻的检测

甄毓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是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对赤潮藻种类和数量的分析是其中的基础内容。除了传统的显微镜观察外,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正被引入这一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S1酶能够保护完全匹配的双链核酸的性质,将分子生物学中的酶保护分析技术和夹心杂交技术融合在一起,创立了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以实现对赤潮藻的检测。该技术将酶保护分析探针(NPA探针)与细胞裂解液中的rRNA进行杂交,再用S1酶处理(降解)不匹配的双链杂合体和单链分子,然后采用微孔板夹心杂交技术测定保留下来的与rRNA分子等量匹配的NPA探针及其数量,从而实现对微藻种类和数量的鉴定。本研究还从细胞破碎程度、酶保护分析和夹心杂交三个方面对诸多影响因素进行条件优化,最终建立了针对裸甲藻、红色赤潮藻、海洋原甲藻、微小原甲藻、东海原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锥状斯氏藻、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尖刺拟菱形藻、圆海链藻和球形棕囊藻等7种甲藻、4种硅藻和1种定鞭藻的相关检测曲线和方法,获得了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将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应用于模拟样品和现场样品分析,取得了理想的检测结果。 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避免了核酸定量检测技术一般需要的核酸纯化步骤,将目标生物的rRNA转化为等量的互补DNA探针,既解决了RNA不稳定易于降解的难题,又利用S1酶能够降解单链DNA、RNA或不完全匹配的双链核酸分子的特性,将探针的专一性从DNA探针与藻类的RNA杂交一个层次,提高到对杂交真实性进行校验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说特异结合的探针被保留,其它探针被分解),从根本上解决了探针种属特异性的难题。本技术方法简单,条件易于控制,不但满足了微藻分析技术鉴定到种并且定量的要求,而且降低了关键探针的设计难度,使研发针对多种微藻并行分析的技术成为可能,为海洋微藻、特别是赤潮藻的快速、准确、连续大面积观测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赤潮藻;核糖体;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海洋化学

于志刚

2006

中文

Q949.2

121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