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818

冲绳海槽中部37 Cal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研究

余华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论文根据取自冲绳海槽西侧陆坡上的重力柱状样DGKS9604岩芯的粒度、浮游有孔虫碳、氧稳定同位素、海水表层温度、古海水δ<'18>O、陆源长链烷烃和长链不饱和酮等组成特征,并通过与其邻近的DGKS9603孔进行对比研究,对37Cal ka BP以来冲绳海槽中部千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变化特征、黑潮主流轴位置和强度变化、陆源有机碳输入特征和海水表层古生产力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速率的变化主要受海面变化和物源区气候湿润程度的控制。陆坡和槽底区域沉积速率均从氧同位素3期、2期到1期依次下降。在33~30 Cal ka BP之间由于中国内陆气候温暖湿润,进入冲绳海槽的河流径流量大大增加,研究区沉积速率达到OIS3期晚期以来的最大值。末次冰期时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量大,沉积速率高,冰期沉积速率约为冰后期的2倍;此外在半深海地区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陆坡都是陆源物质的主要沉积区,槽底区的沉积速率远低于陆坡区,但二者沉积速率的差异在冰期相对减小。 冲绳海槽中部全新世海水表层温度SST(25.1℃)与末次盛冰期的SST(22.1℃)之差为3.0℃,浮游有孔虫δ<'18>O之差为1.4%0,均明显大于开放型大洋。浮游有孔虫δ<'18>O和U<'K,37>-SST记录显示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发生了9次比较明显的气候变化事件,本文对末次冰期中H3~Hl事件、冰消期过程中5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及全新世早、中、晚期的降温事件的表现特征和可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频谱分析显示OIS3期晚期以来冲绳海槽地区古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l 000 a周期。 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黑潮主流轴位置和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37~30.3 Calka BP黑潮强度可能较现代弱,但并没有移出冲绳海槽;在30.3~16.5 CalkaBP之间黑潮强度大大减弱,且主流轴相对于现代可能向东偏移,甚至移出冲绳海槽,陆源冲淡水对研究区影响较强;16.5 Cal ka BP以来冲绳海槽中部黑潮强度明显增加,其主流轴位置仍有几次明显的摆动:在16.5~14.3 CalkaBP时黑潮主流轴位置较现今可能更偏西,且强度甚至高于现代水平;而在12~7.5 CalkaBP,黑潮主轴向东摆动,DGKS9603孔处受黑潮影响强烈,陆源冲淡水对DGKS9604孔的影响较强,尤其是在12.5~9.0 Cal ka BP推测当时在东海陆架中部可能有河流发育,给冲绳海槽中部陆坡带来较多的冲淡水。末次冰期和冰后期研究区都可能或多或少受到陆源冲淡水的影响,黑潮与陆源冲淡水的势力在研究区的消长关系具有千年尺度的变化周期。末次冰期时冲绳海槽中部有几次明显的盐度降低事件,分别对应于格陵兰冰芯的D-O旋回。冰后期冲绳海槽中部在9.2、7.2、4.6、2.9、1.5和0.6 Cal ka BP时盐度也有明显降低,表明黑潮强度可能减弱。DGKS9604岩芯的有机碳表现出明显的陆源输入特征,末次冰期时陆源正构烷烃的通量大约为冰后期的4倍,在冰期和冰后期内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阶段陆源长链正构烷烃通量要高一些,说明冲绳海槽中部陆源有机质含量受海岸线变迁和物源区气候湿润程度的双重控制。岩芯长链正构烷烃的平均链长反映出冰期时源区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植物,冰后期逐渐转化为以木本植物为主;在14.7 Cal kaBP左右,即Bolling暖期开始时岩芯中陆源长链正构烷烃的含量急剧降低,说明在东海MWPlA事件与Bolling暖期是同步的。 研究区以E huxleyi为代表的海洋表层生产力在末次冰期高,约为冰后期的2倍多,其与陆源有机质输入量相关程度很高,反映了在边缘海地区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量也是控制边缘海地区海洋表层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冲绳海槽;气候事件;陆源有机质;古生产力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海洋地质

刘振夏

2006

中文

P532

115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