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816

用单克隆抗体研究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的黏附蛋白

姜有声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白斑症病毒(wSSV)引起的对虾白斑病自1993年暴发以来,给对虾养殖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有关对虾白斑症病毒病,已积累了丰富的的研究资料。由于WSSV囊膜上的黏附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在WSSV吸附和侵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研究黏附蛋白与细胞受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探讨WSSV感染的分子基础。本论文进行了中国对虾血细胞的原代培养,用 WSSV感染培养的细胞,检测了病毒对培养细胞的感染以及在细胞内的增殖。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印迹法(DOT-BLOT)、原代培养的对虾血细胞以及螯虾动物模型检测筛选WSSV的中和单抗。同时,提纯WSSV囊膜蛋白,研制了囊膜蛋白VPl9的单抗,检测了其中和性。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从中国对虾心脏中抽取血细胞,用7种培养基培养,以2×L-15为基本培养基,加入20[%]新生牛血清,20[%]GIT培养基,2[%]的葡萄糖,调节pH到7.2-7.4,25℃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对虾血细胞可活20天左右。 用不同浓度的白斑症病毒病毒液感染原代培养的对虾血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感染细胞的死亡状况,发现被感染细胞的病变情况不同。用lO<'-1>-10<'-6>浓度白斑症病毒梯度稀释液感染原代培养的中国对虾血细胞,利用相差显微镜连续5d定时观察了血细胞的死亡情况;用10<'-3>浓度病毒液感染培养的血细胞不同时间和lO<'-1>-10<'-8>浓度病毒液感染培养的血细胞10d,通过WSSV的混合单抗和过氧化物酶(HRP)联二抗进行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被感染血细胞内的病毒。结果显示,lO<'-1>-10<'-2>浓度病毒液感染的血细胞明显缩小,有死亡现象,可见细胞碎片,细胞数目逐渐减少,细胞碎片聚集成堆;lO<'-3>-10<'-4>浓度的病毒液感染的血细胞明显缩小,细胞聚集成堆,但无明显死亡,较10<'-2>之浓度病毒液感染的血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时间明显延长;lO<'-5>-10<'-6>浓度病毒液感染的血细胞在5d内无明显的细胞病变。血细胞在接种10。浓度病毒液后,细胞内病毒在第7d达到最大值。lO<'-1>-10<'-8>浓度的病毒液感染血细胞10d后,被感染细胞内的病毒有增殖。 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证实 WSSV 可以感染原代培养的对虾血细胞,表明用ELISA和DOT-BLOT检测抗WSSV的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性。先用ELISA方法确定最适的病毒和单抗的结合浓度与比例,病毒和提取的血细胞膜的最适结合比例,然后选择此浓度的病毒和各单抗结合,然后用结合有单抗的病毒吸附中国对虾的血细胞膜,结合到膜上的病毒用WSSV的混合单抗检测,结果显示单抗2D2可以部分阻断WSSV和血细胞膜的结合。原代培养的中国对虾血细胞也被用于WSSV的体外中和实验,培养的血细胞分别感染病毒、病毒和单抗的结合物,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被感染的细胞,结果显示感染病毒的细胞病变严重,细胞孔内细胞碎片成堆,而结合有单抗的病毒感染的细胞无明显死亡,细胞轻微聚集。从中和结果看出单抗2D2和684有中和力。 用螯虾动物模型检测WSSV各单抗的中和效果,不同浓度的粗提WSSV液与各单抗(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分别孵育,然后结合有单抗的病毒液腹部皮下注射螯虾,每天观察被感染的螯虾的死亡情况。结果显示单抗与病毒结合物感染的螯虾组出现死亡的时间和达到100%死亡率的时间比感染病毒的螯虾组晚,而且,取被感染的螯虾鳃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发现感染相同时间的结合有中和单抗2D2和282的病毒感染组螯虾的鳃里病毒阳性信号弱于病毒感染组的阳性信号。 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提纯的病毒,把WSSV的囊膜蛋白VPl9从凝胶上洗脱提纯,免疫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WETSERN-BLOT技术筛选出一株阳性杂交瘤细胞,其培养上清既可以和自然状态的病毒反应,又可以和变性的病毒蛋白反应。然后克隆检测出的阳性杂交瘤细胞,生产抗VPl9的单抗。抗vPl9单抗的中和性用ELISA检测,结果显示此单抗2Dll可以降低病毒与中国对虾血细胞膜的结合。还用了螯虾体内中和实验检测VPl9单抗的中和效果,结合有单抗的病毒腹部皮下注射螯虾,每天观察螯虾的死亡情况,结果显示单抗2Dll与病毒结合物感染的螯虾组出现死亡的时间和达到100%死亡率的时间比感染病毒的螯虾组晚,说明2Dll有一定的中和病毒的能力,VPl9在病毒感染中起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用四种方法检测筛选出了WSSV的有中和性的单克隆抗体2株2D2和684,为寻找WSSV的黏附蛋白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为探明WSSV感染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同时,研制出了WSSV囊膜蛋白VPl9的单抗,检测本文介绍了国内外ABS树脂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叙述了挤出级ABS研制的全过程,包括接枝主干胶乳聚丁二烯合成,乳液接枝聚合,ABS粉料的制备,共混物SAN的合成,ABS粉料和SAN的共混。系统阐述了挤出级ABS研制所需的大粒径胶乳的合成方法、反应机理及研究进展。对胶乳粒径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介绍了适时补皂法等六种增大胶乳粒径的方法。考察了在挤出级ABS树脂的合成过程中SAN树脂的分子量,ABS树脂的橡胶含量对制得的ABS树脂性能的影响,聚丁二烯胶乳粒径、聚丁二烯胶乳凝胶含量等因素对接枝聚合反应及制得的ABS树脂性能的影响。并将实验室最终制得的挤出级ABS树脂的性能与市场上进口的同类产品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测试结果表明,随着SAN树脂分子量的增加,制得的挤出级ABS树脂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都迅速增加,熔融指数逐渐下降。随着ABS树脂中橡胶含量的不断增加,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熔融指数逐渐下降,而冲击强度则不断增加。随SAN比例的增加,产品的冲击强度下降,加工流动性、硬度及表面光洁度增加。通过对两种不同粒径的聚丁二烯胶乳的对比发现:聚丁二烯胶乳粒径较大时,制得性能良好的挤出级ABS树脂时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范围变化较宽。通过对聚丁二烯胶乳凝胶含量的考察,发现聚丁二烯胶乳的凝胶含量在70%左右时,可制得综合性能良好的挤出级ABS树脂。对比发现,最终制得的挤出级ABS树脂的性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市场上的挤出级ABS树脂。

白斑症病毒;对虾血细胞;单克隆抗体;黏附蛋白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生生物学

战文斌

2006

中文

S945.46

90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