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723

半滑舌鳎仔稚鱼营养生理与开口饲料的开发研究

常青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属鲽形目(PleuroIlecti formes)、舌鳎科(Cynoglossidae)、舌鳎属(Cynoglossus BLmharlan-Hamiltou),为我国近海底层的大型名贵经济鱼类。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苗种生产过程中,从生物饵料转为配合饵料期间,仍会出现大量的死亡,转饵问题成为限制其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关键问题,微颗粒饲料的研制仍是难点所在。为了促进半滑舌鳎养殖的产业化进程,本文开展了半滑舌鳎仔稚鱼营养生理和开口饲料的开发研究,旨在为了解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及其高效开口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30d的半滑舌鳎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研究表明,试验水温为20.0~22.O℃时,孵化后第3d,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肝脏和胰脏开始出现,鱼体开始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营养。孵化后第5d,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道明显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仔鱼消化系统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粘膜层的褶皱增加,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肠道分段、盘旋,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开口摄食之后,先后发现在后肠出现嗜曙红颗粒,在前肠出现空泡,表明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蛋白质和脂肪。继而糖元在肝脏中不断地储存。在出膜后第23天,出现胃腺,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 (2)对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消化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与消化吸收相关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在仔鱼发育早期即可检出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活力,碱性蛋白酶的2个极低值分别出现在仔鱼开口期和仔稚鱼的转变期,酸性蛋白酶的活性从孵化后23 d左右,胃腺出现时开始明显升高。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孵化后12 d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状态。脂肪酶的活性在半滑舌鳎早期仔鱼体内一直较低,进入稚鱼期后开始缓慢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变态结束后出现大幅度的升高,这标志着肠组织结构和肠道消化功能的完善。 (3)分别在孵化后第3d(对照组)、延迟1d(D1组)、延迟2d(D2组)和延迟3d(D3组)投喂轮虫,探讨延迟投饵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水温21~22℃,盐度为31.00,试验周期为15d。结果显示,仔鱼于孵出后第3d进入混合营养期,从第4d开始加速生长,第5d进入外源性营养期。延迟投饵2d,会使仔鱼的干重、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明显的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投饵天数的延迟,仔鱼的存活率随之降低。在仔鱼开口后4d内,各组死亡率差异不大;开口后第6d(孵化后第8d),仔鱼死亡率呈现明显差异。在孵化后第10d,延迟投饵3d的仔鱼接近完全死亡。仔鱼的饥饿试验分为饥饿和正常投喂两个处理组,每组500尾(各设2个平行),分别在孵化后一直不投饵,和在孵化后第3d开始投喂轮虫。试验结果表明:仔鱼的混合营养期持续2d;孵化后第8d开始,饥饿仔鱼的全长和干重明显地低于摄食仔鱼(p<0.05)。饥饿仔鱼在孵化后第11d全部死亡,摄食仔鱼的成活率为35[%]。摄食仔鱼的摄食率在孵化后10d达到100[%],饥饿仔鱼的摄食率在孵化后4d达到最大值为63.44[%],在孵化后6d降为36.89[%],因此,半滑舌鳎仔鱼初次摄食期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即PNR发生在孵化后第6~7d。 (4)测定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taevis)早期发育阶段的生化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在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灰分含量从受精卵到卵黄囊仔鱼有明显地降低。从受精卵发育到卵黄囊仔鱼,氮的含量保持不变,而氢和碳的含量则显著下降。碳/氮的比例在早期发育阶段呈下降趋势。总氨基酸组成在受精卵和卵黄囊仔鱼之间变化明显,但是在卵黄囊仔鱼和开口仔鱼之间只有细微的变化。开口仔鱼的总必需氨基酸组成与摄食的轮虫的总必需氨基酸组成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这表明开口仔鱼的饵料的氨基酸组成平衡。半滑舌鳎受精卵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很高,为139 mgg<'-1>。干重,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2.3[%]。但是卵黄囊仔鱼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急剧下降,仅为3.6mg g<'-1>,发育到开口仔鱼含量没有进一步变化,为2.5mg g<'-1>。这些变化说明游离氨基酸在半滑舌鳎发育早期参与了重要的代谢活动。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从受精卵到卵黄囊仔鱼明显下降,但是发育到开口仔鱼含量无显著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在不同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而EPA和DHA的含量从卵黄囊仔鱼到开口仔鱼有明显下降。这表明在早期发育阶段半滑舌鳎主要利用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的基质,对饱和脂肪酸的利用程度大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半滑舌鳎似乎需要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和DHA,因为没有发现可以从它们的前体进行生物合成来获得。在发育过程中ARA的含量保持不变,有可能表明半滑舌鳎对ARA也有需求。 (5)以孵化后20d的半滑舌鳎仔鱼为研究对象,采用4种不同的动物蛋白源制成等氮等能的4组微颗粒饲料,分别为:(1)鱼粉组(FM组);(2)虾粉组(SM组);(3)贻贝粉组(MM组);(4)鱼蛋白水解物组(FPH组),进行21d的饲养试验,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源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共进行2ld,水温保持在21±1℃,每隔7d取样一次,测定鱼体的干重。实验结果表明,各组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束时,FPH组仔鱼的体重明显地高于MM组(p<0.05),但是与FM组和SM组之间则没有明显的差异。FPH组仔鱼在生长和存活率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但是除了体重之外,其它指标与其它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束时除了MM组的粗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其它组之外,各组试验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结果认为鱼蛋白水解物和鱼粉是半滑舌鳎仔鱼适宜的蛋白源,可以保证其生长和成活。 (6)用活饵料(卤虫)、添加不同剂量消化酶的微颗粒饲料来投喂孵化后20d的半滑舌鳎仔鱼,饲育25天后添加消化酶组的仔稚鱼体重明显高于未添加组(p<0.05),但是低于活饵料组(p<0.05),活饵料组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微颗粒饲料组(p<0.05)。除碱性磷酸酶以外,不同饵料对仔稚鱼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都没有影响。 (7)探讨了活饵料和配合饲料联合投喂对半滑舌鳎转饵的影响。半滑舌鳎仔鱼的养殖水温为21±1℃,从孵化后第6d开始试验,采用4种投喂方案,分别是:A为投喂卤虫,投喂量为10 individuals mL<'-1>;B为投喂卤虫,投喂量为5individuals mL<'-1>;C为混合饵料,投喂卤虫10 individuals mL<'-1>和配合饲料1 2 mgL<'-1>;D为混合饵料,投喂卤虫5 individualsmL<'-1>q和配合饲料12 mgL<'-1>在试验开始的第一周,各组还同时投喂轮虫。结果显示,将配合饲料和活饵料(轮虫和卤虫)混合投喂,可以使仔鱼完成变态,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8.5±1.4%和18.7±1.6%,成活率分别为40±7.6%和48.5±6.8%,达到与单独投喂活饵料相似的结果(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8.3±1.2%和19.3±1.9%,成活率分别为41.2±11.3%和38±4.9%)。 然而,在孵化后第31d开始转饵,直至完全投喂配合饲料,各实验组的生长和存活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孵化后第60d断饵试验结束时,在仔鱼阶段进行联合投喂的两组鱼的成活率相近,C组为62.1±7.6%,D组为62.8±3.9%,显著高于单独投喂活饵料的A组(49.3±2%)和B组(42.1±3.9%)(p<0.05)。但是在孵化后6~30d投喂活饵料的试验鱼,在断饵试验结束时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A为3.1±0.6%,B为2.92±0.6%,明显地低于C组和D组(分别为4.5±1.1%,4.9±0.3%)。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半滑舌鳎仔鱼的早期转饵应该可行,给仔鱼进行联合投喂能够提高生长和存活率。

半滑舌鳎;仔稚鱼;开口饲料;联合投喂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捕捞学

张秀梅

2006

中文

Q959.486;S963

124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