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534

致病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研究

陈强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文测定了大黄鱼表皮、鳃、肠粘液的溶菌活性、LgM含量及蛋白质组成等生理生化特性,并研究了粘液对致病性溶藻弧菌的抗菌活性及溶藻弧菌对粘液的营养利用情况。采用放射性标记法、显微镜计数法研究了不同理化因子及饥饿条件下致病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作用,同时比较了溶藻弧菌对大黄鱼不同部位的粘附动力学并初步探讨了溶藻弧菌对粘液的粘附特性,并研究了乳酸、单糖等制剂对溶藻弧菌粘附的抑制作用。主要结果如下: 1.大黄鱼各部位粘液的生理生化特点 大黄鱼鳃粘液对溶藻弧菌无抑菌作用,而表皮粘液及前后肠粘液有较弱的抑菌作用,随着菌浓度的升高,鳃粘液及肠粘液对溶藻弧菌表现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表皮粘液表现一定的溶菌活性(83 U·mL<'-1>)而其它粘液无溶菌活性;大黄鱼表皮粘液、鳃粘液的IgM含量明显高于肠粘液;溶藻弧菌可以将大黄鱼粘液作为唯一碳源利用;通过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大黄鱼不同部位粘液的组成不同。 2.溶藻弧菌对大黄鱼各部位粘液的粘附动力学研究 溶藻弧菌对表皮粘液、鳃粘液及后肠粘液的粘附量趋于饱和的孵育时间为180min,粘附量分别为7.26×10<'4>、7.57×10<'4>、1.25×10<'5>个mm<'-2>而对前肠粘液的粘附量饱和时间为150min,粘附量为1.33×10<'5>个mm<'-2>。通过不同菌浓度条件下的溶藻弧菌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隋况表明,后肠粘液的粘附位点(em)最多而离散常数(kχ)最大,对前肠粘液的亲和指数最大,而对表皮粘液的亲和指数最低。试验结果表明病原性溶藻弧菌能够较好地粘附于大黄鱼粘液尤其是肠粘液进而为它的进一步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3.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溶藻弧菌对大黄鱼的粘附情况 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与温度、盐度、pH等环境因子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因子的改变能显著影响其粘附作用。在温度为25~30℃、pH值5~6时溶藻弧菌对大黄鱼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在不同盐度下没有明显的梯度关系,但在盐度35时呈现较强粘附作用,并且溶藻弧菌的粘附依赖于Na<'+>的存在,同时Ca<'2+>、Mg<'2+>等二价阳离子对其粘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饥饿条件下的溶藻弧菌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隋况 溶藻弧菌在自然海水条件下进行饥饿试验表明,在1~5d内总菌数、活菌数、菌落形成单位都处于上升趋势,而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会呈缓慢下降趋势,但菌落形成单位比总菌数、活菌数下降得快,这说明溶藻弧菌能在天然海水中长期饥饿存活并能够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有利于其在海洋中的广泛分布和长期存在;但是在饥饿前期(3~10d)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就呈明显降低趋势,在第10d时以基本接近空白值,因此饥饿条件下的溶藻弧菌不能对大黄鱼粘液进行有效的粘附。 5.溶藻弧菌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特性 通过对溶藻弧菌进行热处理、蛋白酶、高碘酸及抗血清处理后其粘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溶藻弧菌表面存在某些利于其粘附的结构,如脂多糖、外膜蛋白等糖类及蛋白类结构,同时还需要鞭毛的运动作用。通过对大黄鱼粘液的热处理及蛋白酶处理后的粘附情况表明肠粘液中的粘附受体比表皮及鳃粘液有较好的热及蛋白酶耐受性。通过对肠粘液进行凝胶过滤层析分离表明肠粘液中主要成分集中在较小分子量部分,而粘附受体可能在较大分子量部分。利用乳酸及单糖对溶藻弧菌粘附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酸可有效的抑制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同时某些单糖如果糖等也可有效的抑制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 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弧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溶藻弧菌的粘附机制奠定了基础。

溶藻弧菌;粘附特性;大黄鱼粘液;大黄鱼弧菌病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生生物学

马甡

2006

中文

S941.4

66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