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自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本在胶州湾北部软底区、大沽河口、黄岛筏式养殖区内外及湾中央共五个代表性站位隔月取样,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胶州湾养殖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及次级生产力等;探讨了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用丰度和生物量比较曲线法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对自然和人为扰动产生的响应。与该海域有关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历史资料相比较,探讨近年来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发生的变化。
本次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91种,总平均丰度、生物量分别为2183.36 ind./m<'2>、469.9 g.wwt/m<'2>。与历史资料对比,本研究所得到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值和生物量值明显偏高。养殖区内站位的丰度值、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外面站位差别较大,经相关检验站位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养殖区内因为养殖活动已经引起大型底栖生物的剧烈扰动;还发现养殖区内外群落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数量明显减少,软体动物特别是菲律宾蛤仔依然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根据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的结果,把底栖生物群落划分为四个站群。比较发现,胶州湾养殖区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析,造成变动的原因可能是渔业活动的加剧和湾内水体污染的压力。
对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后发现,位于大沽河口和水道中央的2个站位的多样性最低,养殖区内外站位的多样性差异显著,通过ABC曲线近一步发现,养殖区内的底栖动物群落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扰动,可见养殖对底栖动物有显著的影响。同时还发现群落的种数(s)、丰富度(d)、Shannon—wiene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 )等多样性指数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春节和秋季的多样性较低,夏季和冬季偏高。分析菲律宾蛤仔增养殖区的站位发现,多样性指数与次级生产力有着负相关的关系,Huston的非平衡假说能较好的解释这种现象。人为扰动导致的富营养化降低了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综合Shannon—Wiener指数和ABC曲线的分析显示,该研究海域处于一个轻度污染的状态。
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年次级生产力为47.34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0.58,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a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与南黄海鳀鱼产卵场、渤海和国外相关海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与讨论,近一步验证了在区域尺度上生产力是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的.通过分析对次级生产力影响最大的菲律宾蛤仔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现,该种群主要是由不足1龄、l龄和2龄个体组成。
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量;胶州湾;多样性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生态学
张志南
2006
中文
Q178.1;S963.215
70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