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239

对虾池青蛤、江蓠混养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的实验研究

王大鹏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其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压力,将生态上有互利作用的多个物种进行合理混养日益受到重视。一般认为,贝类可以有效滤除水体中颗粒有机物质,大型藻类则可以吸收水体中丰富的营养盐,将二者与对虾混养在一起,可望有效提高整个养殖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本研究以我国广泛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作为主养对象,通过围隔实验,通过对不同混养组合的水质状况、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对凡纳滨对虾与青蛤(Cyclina sinesis)二元混养以及凡纳滨对虾、青蛤和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三元混养模式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对比研究了凡纳滨对虾一青蛤、凡纳滨对虾一江蓠以及凡纳滨对虾一青蛤一江蓠三种最佳结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其能量收支和能量转化效率。 1.凡纳滨对虾与青蛤混养的实验研究 以对虾池陆基实验围隔法,将对虾以30 ind'm<'-2>之的密度水平与不同密度的青蛤(7ind'm<'-2>、15ind'm<'-2>30ind'm<'-2>和45ind'm<'-2>)混养在一起,进行了60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结束时,对虾的规格为5.98~6.25 g'ind<'-1>,平均为6.15g;成活率为68.91%~86.32%,平均为78.54%;对虾的净产量变化在1290.20~1675.60 kg'hm<'-2>之间,平均为1474.20 kg'hm<'-2>。青蛤净产量为73.00~278.00 kg'hm<'-2>,平均为192.00kg'hm<'-2>;成活率为59.30%~89.40%,平均为76.30%。各处理组综合产量变动在1429.00~1754.00 kg'hm<'-2>之间,平均为1570.OOkg'hm<'-2>,而作为对照的对虾单养组产量为1444.00 kg'hm<'-2>。由于青蛤苗种成本较高,混养组投入产出比与单养组相比有所下降,分别降低了O.70%~22.60[%]。 各混养系统中,凡纳滨对虾和青蛤对 N 的绝对利用率的变动范围分别为31.07%~36.51%和0.00%~7.86%,对P的绝对利用率分别为22.98%~26.23%和0.00%~2.31%。系统对N的总绝对利用率变化于35.31%~39.53%,P的总绝对利用率变化于25.08%~26.95%。各混养组与单养组相比,N绝对利用率提高了3.50%~11.90%,P绝对利用率提高了0.80%~7.50%。在本研究中,对虾和青蛤混养的最佳结构为凡纳滨对虾30 ind·m<'-2>,青蛤l5ind·m<'-2>,其投入产出比为1:1.40,N、P绝对利用率分别为39.00%和27.00%。与单养组相比,尽管最佳结构组投入产出比下降了0.70%,但纯收入提高了61.00%,N绝对利用率提高了11.90%,P绝对利用率提高了7.50%。 2.凡纳滨对虾、青蛤和菊花心江蓠三元混养的实验研究 以对虾池陆基围隔实验法,将对虾以30 ind·m<'-2>的密度水平与青蛤、菊花心江蓠的四个密度组合(7ind·m<'-2>:360 g·m<'-2>;15ind·m<'-2>:280g·m<'-2>;30ind·m<'-2>:200g·m<'-2>;45ind·m<'-2>:120 g·m<'-2>)混养在一起,进行了60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结束时,对虾的体重为6.85~7.15g·ind<'-1>,平均为6.15 g·ind<'-1>;对虾成活率为62.96%~78.21%,平均为69.28%。对虾的净产量变化在1065.00~1367.60kg·hm<'-2>之间,平均为1188.60 kg·hm<'-2>。 青蛤的净产量为51.00~328.00 kg·hm<'-2>,平均为199.00.kg·hm<'-2>;菊花心江蓠净产量为3900.00~9380.00 kg·hm<'-2>,平均为7126.25 kg·hm<'-2>。各处理组综合产量为1679.00~2506.00 kg·hm<'-2>,平均为2187.50 kg·hm<'-2>,而作为对照的对虾单养组综合产量为1154.00 kg·hm<'-2>。混养组投入产出比与单养组相比提高了5.70%54.90%。 凡纳滨对虾、青蛤和菊花心江蓠的N绝对利用率的变动范围分别为24.38%~29.21%,0.00%~3.28%和0.00%~25.92%,P利用率分别为7.38%~16.27%,0.00%~2.71%和0.00%~7.10%。各系统N的总绝对利用率变化于25.19%~52.94%间,P的总绝对利用率变化于7.38%~26.09%间。混养组与单养组相比,N绝对利用率提高了21.68[%]~27.75[%],P绝对利用率提高了4.04[%]~18.71[%]。 本研究中,三元混养的最佳结构为凡纳滨对虾30 ind·m<'-2>,青蛤30 ind·m<'-2>,菊花心江蓠200g·m<'-2>之,其投入产出比为1:1.69,N、P绝对利用率分别为52.94[%]和26.09[%]。与单养组相比,最佳结构组投入产出比提高了54.90[%],N绝对利用率提高了27.75[%],P绝对利用率提高了18.71[%]。 3.凡纳滨对虾、青蛤和菊花心江蓠不同混养模式经济与生态效益比较 以前期的对虾、青蛤和江蓠混养结构优化研究结果为基础,对比研究了凡纳滨对虾、青蛤和菊花心江蓠三元混养、凡纳滨对虾与青蛤二元混养、凡纳滨对虾与菊花心江蓠二元混养三种养殖模式最佳结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对虾与青蛤混养模式中的青蛤的放养密度15ind·m<'-2>;对虾、青蛤和江蓠混养模式中,青蛤和菊花心江蓠的放养密度分别为30 ind·m<'-2>和200g·m<'-2>;凡纳滨对虾与菊花心江蓠混养模式中,菊花心江蓠放养密度为360 g·m<'-2>。各混养模式中,凡纳滨对虾放养密度均为30 ind·m<'-2>,以对虾施放活菌净水剂单养和对虾单养作为对照,凡纳滨对虾的放养密度为30 ind·m<'-2>。 实验结束时,对虾的体重、成活率和净产量分别为6.23~6.32g、72.30[%]~83.20[%]和1369.40~1620.90 kg·hm<'-2>。青蛤体重、成活率和净产量分别为8.45~8.51 g、75.60[%]~92.10[%]和166.80~204,70 kg·hm<'-2>。菊花心江蓠净产量为7800.00~9715.00kg·hm<'-2>。 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养殖模式为凡纳滨对虾与菊花心江蓠混养。其投入产出比为1:2.31,比对虾单养提高了73.70[%]。N、P绝对利用率分别为84.50[%]和31.10[%],比对虾单养分别提高了150.70[%]和29.60[%]。 对虾施放活菌净水剂单养模式投入产出比为1:1.51,比对虾单养提高了13.50[%]。N、P绝对利用率分别为37.4.0[%]和26.60[%],比对虾单养分别提高了11.00[%]和l0.80%。 4 凡纳滨对虾、青蛤和菊花心江蓠不同混养模式能量收支及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 比较研究了凡纳滨对虾、青蛤和菊花心江蓠三元混养、凡纳滨对虾与青蛤二元混养、凡纳滨对虾与菊花心江蓠二元混养三种养殖模式最佳结构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能量转化效率,各处理放养情况同(3),以对虾施放活菌净水剂单养和对虾单养作为对照。 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相比较,浮游植物对于光辐射能的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总能量转化效率以三元混养组(26.70%)和虾藻混养组(28.36%)较高,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可以看出,虾池中混养江蓠可以显著提高系统对太阳辐射能的总利用效率。从各处理单位净产量耗总能看,虾贝混养组与对虾单养组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分别为20.97MJk·g<'-1>和21.24MJ-kg<'-1>。而三元混养和虾藻混养则可以有效降低系统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其数值分别为3.72 MJ·kg<'-1>和3.11 MJ-kg<'-1>。 各处理底泥沉积能量相比,以虾贝混养底泥沉积能量最多(1.30 MJ MJ·m<-2>),其次是对虾单养(1.10 MJ·m<-2>),而虾贝藻(0.92 MJ·m<'-2>)、虾菌(0.87 MJ·m<'-2>)、虾藻(0.83 MJ·m<'-2>)则明显的低于前两者。 综合比较可以看出,虾池混养江蓠可以有效提高虾池能量转化效率,降低系统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减少底泥中的能量沉积。而在虾池混养青蛤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物沉降作用对系统的综合影响,选择适宜放养密度与养殖方式,增加其作为生物修复功能物种的有益作用,减小其对系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凡纳滨对虾;青蛤;菊花心江蓠;混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生生物

董双林;田相利

2006

中文

S962.92

66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