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229

壳聚糖脂复合物纳米微粒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

吕颖慧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论文制备了亚油酸修饰壳聚糖(LACH)、脱氧胆酸修饰壳聚糖(DACH)两种壳聚糖脂复合物,并检测了合成的复合物的细胞毒性:利用L,ACH制备出纳米微粒,分析了该种纳米微粒对成纤维细胞及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性,为纳米微粒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基础研究。 利用EDC介导反应合成DACH、LACH壳聚糖脂复合物,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检测证明了产物的结构,且产物的取代度不受壳聚糖分子量的影响。通过红细胞溶血试验和MTT检验测定了LACH、DACH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各个LACH、DACH样品在固态下不会引起红细胞溶血,然而在溶液状态下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却不容忽视。两种壳聚糖脂复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且不受样品分子量和作用时间的影响。相比于原材料壳聚糖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LACH、DACH细胞相容性改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通过荧光探针实验、激光粒度散射仪、透射电镜观察检测了LACH纳米微粒的成球性质,结果表明材料在浓度高于0.1g/l时即表现出成球趋势,且随着浓度增大成球趋势愈加明显;形成的绝大多数微粒的粒径在200nm左右,且呈球形,形态完整。通过红细胞溶血试验和MTT检验测定了LACH纳米微粒的细胞毒性。 结果表明,LACH溶液的溶血性显著高于LACH纳米微粒悬液,且二者在酸性环境下均表现出浓度、时间依赖性的红细胞毒性作用;纳米微粒在中性培养液中可认为对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无毒的,但在pH=6.5的培养液中则表现出时间、浓度依赖性的毒性作用。纳米微粒所表现出的毒性作用主要与酸性环境下初级氨基的质子化有关。 本论文还通过MTT检验测定了LACH溶液及纳米微粒悬液对肿瘤细胞系的毒性。结果表明,14cpLACH溶液在浓度超过60μg/ml时即会对Hela细胞产生显著毒性,但对HT29细胞作用不显著;小分子量的LACH样品溶液对Hela细胞毒性要显著高于大分子量样品溶液;14cp LACH纳米微粒作用3-5d时,浓度为1000μg/ml的样品会对Hela细胞产生显著毒性;载药纳米微粒中的阿霉素(ADR)在作用时间为1d时只有部分释放;3d时,载药纳米微粒中的ADR较第1d时加速释放,但仍有部分ADR未释放;5d时,载药纳米微粒中的ADR基本全部释放,表现出类似于游离ADR的作用效果,因此可知载药纳米微粒相对于游离阿霉素释药速度明显变缓。然而作用时间为ld和3d时,ADR浓度较低的载药纳米微粒组和游离ADR组能显著促进tela细胞的增殖,空白纳米微粒不会促进Hela细胞增殖,这种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低浓度ADR表现。

亚油酸修饰壳聚糖;脱氧胆酸修饰壳聚糖;纳米微粒;红细胞溶血;细胞毒性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遗传学

陈西广

2006

中文

O636.11;Q26

89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