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202

制度、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

桑朝阳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金融体系作为经济机体的“精髓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在经济运作中无时无刻不在释放者巨大的作用。可是,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巨额不良资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投机成风的股票市场、几乎陷于瘫痪的农村金融、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种种问题都表明我们金融体系存在许多的局限和不足。而这些问题从不同渠道与金融制度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制度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研究变量,尝试运用制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过去20年来的金融制度变迁进行分析,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制度创新提供相应的参考。 本文在第一部分首先对制度研究的两种范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目前,关于制度分析有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和西方制度学派两种研究范式。本文结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和文化特点,重新对制度内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从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和对比马克思和西方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并构建出制度变迁的一般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金融制度改革二十多年的历程,对我国的金融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背后是国家与私人部门对金融资源的争夺。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但由于国家身份的二重性,国家在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所提供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其经济人与社会人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这种均衡只是技术性调整的暂时利益均衡,而没有形成制度性的转换,因为金融机构的绝大多数产权始终掌握在国家手中。这种短暂的均衡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金融资源的相对价格继续上升,当价格上升到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有利可图时,原有的均衡将被打破,国家将会再提供一个新的制度安排,再次实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就是均衡——金融资源相对价格上升——打破原均衡——实现新均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国有金融机构大都是“低效率”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这种制度安排是非理性的、是无效的。因为,金融制度安排的每一次均衡都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第四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方向进行了预测,提出了自己的四点建议。

金融制度;金融制度改革;经济转轨;金融资源;股票市场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金融学

赵昕

2006

中文

F832

55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