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164

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解决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探讨

李皓东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共同开发”现象是伴随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与沿海国扩大海洋管辖权而产生的,主要是指基于政府间协议,就跨界或争议区内的矿物资源以某种合作方式进行勘探和开发。它的历史沿革和法律实践大体可分为产生、发展和调整三个阶段。它具有任择性、国家主体性、客体共享性、功能性、临时性等法律特征。它的法律基础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一致,是在划界谈判没有成功时,有关国家磋商达成的临时性安排。它是解决跨界或争议海域资源开发、缓解国家间边境争端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具有健全的国际法理基础的功能性合作制度,但不是习惯国际法的规则。这使得能否运用共同开发解决海洋权益争端主要取决于各国的实际。“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中国政府为解决中、日钓鱼岛主权争议而提出的,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解决与邻国的海洋权益争端的原则立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之后,由于中日双方对条约规定存在着不同理解,争议范围从钓鱼岛主权争端扩大到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等方面,导致该主张一直没有在两国间取得实质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坚持运用其解决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争端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从法律因素来看,中日两国的领海基线和基点、200海里外的大陆架划界时限、中同两国对大陆架的勘探开发以及《中日海洋渔业协定》界线设计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与实践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存在重要影响。在具体实践中,钓鱼岛主权争议、大陆架划界理论对共同开发利益分配的影响以及两国间缺乏有效能源合作机制等因素,构成了落实该主张的直接障碍。相关影响因素和障碍的存在,尤其是由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具有解决钓鱼岛主权争议目的的特殊性,使得该主张的临时性特征与通常意义上的共同开发的临时性法律特征有所不同。虽然该主张具有与跨界或争议海洋区域共同开发相同的法律基础,但在具体落实时,需要特别注意三项原则: 第一,主权原则。以取得钓鱼岛主权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双方应首先避免单方面抢先开发,才可能通过协商达成可行方案。 第三,大陆架划界原则。应考虑以大陆架自然延伸、等距离中间线和公平原则相折衷,兼顾中同双方的利益。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中、日海洋权益争端,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主要是因为(1)2009年200海里外大陆架界线划定时限的临近,双方都需要尽快做出实际选择;(2)在东海油气开发中日本落后于中国,增大了其接受共同开发的可能性;(3)从能源安全方面来看,两国迫切需要寻求一条合作双赢之路,以此为契机,建立起有效合作的平台和机制。此外,只要中日双方始终保持均衡的军事力量对比,作为共同开发的主要障碍的钓鱼岛问题,最终只能寻求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开发区到中国海域的方式换取日本对共同开发钓鱼岛的支持,钓鱼岛、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三位一体共同开发,是最佳方案。 关于可能形成的共同开发方案,应当具有宏观评价标准,这种标准需要兼顾共同开发与解决主权归属两个方面,既要有利于双方获取资源利益,又要有助于中国最终解决钓鱼岛的主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国可以采取主动,积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为方案的顺利谈判和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中日争端;海洋权益;共同开发;钓鱼岛;东海资源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法

管一颖

2006

中文

D823

41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