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157

归化和异化:对沈从文短篇小说《丈夫》三个译本的研究

赵凤彩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从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论和文学翻译领域出现文化的转向,归化和异化的二元翻译策略之争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归化是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常规的翻译。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归化和异化必然包含了深刻的文化、诗学乃至政治的内涵。如果说直译和异译只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讨论延伸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对文学翻译来讲,译作应尽可能地把原文的文化色彩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沈从文先生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如何将其湘西文化色彩浓郁的小说译成同原文风格一样的译入语著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各文化中的“异质”更容易被其他文化所容纳。那么汉译英文学翻译是不是也应该跟随这样的发展倾向,更多地寻求异化策略呢?本篇论文意在通过对沈从文先生的短篇小说《丈夫》三个英译本的分析探讨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选择以及在中译英的翻译中这对二元策略的发展倾向。希望能给汉语著作的英译,尤其是文化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翻译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借鉴。 该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引入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概念、起源和国内外学术界的争论;同时介绍了整篇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回顾了归化和异化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理论界对于这对二元翻译策略的争论。在国际翻译论坛,奈达被认为是归化论的代表,而美籍意大利裔学者韦努蒂则将归化异化之争引入了白热化状态,他也被认为是异化论的代言人。而以色列学者左哈尔从历史文化角度提出的多元系统论,英国学者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的文化翻译观,及德国功能派翻译代表汉斯.弗米尔和克里斯蒂安娜.诺德提出的“目的论”等等也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对翻译策略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第三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整个翻译过程中影响归化和异化选择的各种因素。 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共分五部分。首先提出该篇论文的出发点、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二部分对沈从文及其充满湘西风情的写作风格进行研究。在文学翻译中,为了能把原作的精神翻译过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第三部分介绍了短篇小说《丈夫》的内容和主题;第四部分从对三位不同译者的介绍论述了其翻译风格及在《丈夫》译文中所采用策略的总的倾向;第五部分则从五个角度详细探讨了三位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承载量大的文化词语所 采用的不同策略。 第五章为全文的总结。 综合对《丈夫》三个英译本的比较探讨,可以看到三位译者在处理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时的一个从归化转向异化的非常明显的总的倾向。这证明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全球化的今天,异化翻译将对弘扬中国文化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也可看到,归化和异化依旧是一个相互交叉的情况。也就是说,译者在尽量保持原语文化色彩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译入语的可接受性, 使语言符合译入语的规范要求。翻译从根本上讲是语言的活动,只有遵循语言内在的规律才能达到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而文化因素又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保持适度的灵活性,因时而异,因地而异,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沈从文;短篇小说;文学翻译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徐敏慧

2006

中文

I207.427;I046

57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