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9048

英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及认知分析

封海燕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文试图从功能角度对英汉指示代词进行对比研究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其背后的原因予以阐释。指示代词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对于英汉指示代词,国内许多学者从语法、翻译、功能等不同角度作了对比研究。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第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对一些相近易混的术语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首先会对这一系列术语作出对比区分。这些术语包括:text/discouse;cohesion/coherence;reference/deixis。第二,我们知道,当用作外照应时,“this/that”和“这/那”并没多大差别,即“this”是近指照应,与“这”对应:tcthat”是远指照应,与“那”对应。但当用作内照应时,“this/that”与“这/那”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许多语言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试图寻找规律来解释,其中尤以许余龙教授的学说最具代表性。在解释英汉指示代词的区别时,他首次引入了心理距离的概念。其观点是,在指示篇章中的距离时,汉语指示代词比英语指示代词更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心理距离在汉语中影响三种距离的指称: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篇章距离(篇章距离在这里专指篇章话语中的距离,其实许所分的这三种距离都属于篇章距离这个大范畴);在英语中,心理距离指影响到对将来时间的指称。本文有不同的观点,旨在证明当指示代词指称时间、时间和篇章距离时,心理距离不仅影响汉语,而且强烈影响英语。英汉指示代词在运用过程中都体现出“主观性”(subjectivity)的特征。“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征,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第三,以自我为中心是指示代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言语事件中,通常以说话者为中心角色。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指示代词也会发生自我中心转移和语境变换。以往的研究并未对此现象及其背后原因作出探究。本文综合了认知语言学的不同理论对此作出了分析。文章认为,指示代词可以结合莱考夫的理想认知模型进行解释,心理空间理论能够对其投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平台理论也对此现象有很好的解释。 本文即是以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和莱考夫的理想认知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英汉指示代词的功能对比和认知分析。

指示代词;心理距离;主观性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德玉

2006

中文

H042

48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