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
人类的交际有两种方式: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最强有力的交际手段。目前,人们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侧重于语言交际。因此,我们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事实上,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效的交际取决于非语言交际。据估计,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换有70%是通过非语言手段进行的,用语言方式表达的最多不超过30%。这充分说明了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忽视了非语言信息,交际过程就会不完整。总之,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共同构成交际的全过程。
非语言交际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久远,它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得以迅速发展。自从非语言交际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它引起了许多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语言教师的极大兴趣。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至于何为非语言交际,众说不一。总的说来,非语言交际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流的所有符号。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交流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交流的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Samovar&Porter 2000:149)。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的一些功能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重复功能、代替功能、补充功能、强调功能、否定功能以及调节功能。同时,非语言交际行为具有文化性、歧义性和语境性的特点。日常生活中,包括婴儿在内的任何人无时无刻不利用非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然而,人类使用非语言符号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三种因素使得人们具备了使用非语言符号的能力,它们分别是:遗传、习得和模仿。另外,对于非语言交际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拥有自己独特的分类法。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没有达成一致。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蓬勃发展,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英语资源有限的环境和条件下培养出了大量的英语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但是,成绩难以掩盖不足,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费时低效”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忽视非语言交际是产生“费时低效”问题的原因之一。本文作者从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体触、时间、空间、沉默、外表和饰品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非语言交际行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事实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然而,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仅仅解释词汇和语法现象,还应当让学生了解中美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本文从体势学、时间关系学、空间关系学、副语言和客体语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了中美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系统地介绍目的语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提高学生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差异的敏感度、设计非语言交际行为课程、提供有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知识。
非语言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跨文化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刘汝山
2006
中文
H319
59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