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银行业54%的资产份额,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却一直是制约金融发展的桎梏。
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包括1998年发行2700亿人民币特种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1999年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银行1.4万亿人民币不良资产、2003年底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推动其股份制改革、2005年注资工行150亿美元实行财务重组,加之银行自身消化,不良资产金额和比率实现“双降”。但“双降”的功劳多归于政府,银监会也多次提到,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下降较多的主要原因是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所致。剔除剥离和注资后的不良资产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将于2006年底全面放开金融业,国内金融业将更深层的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加紧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根治不良资产增量,防止“剥离—新增—再剥离”的循环往复,是当前和未来很长时间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量入手,在全面探寻和分析不良资产“双降”背后实际增量的基础上,从外部的国企转轨、政府干预、宏观调控、金融体制改革等因素,从内部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执行力、财务透明度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并找出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所处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国外先进的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经验。笔者依据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实际,从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完善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的内控体系、科学的管理贷款担保、银行内部有效的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树立强有力的信贷文化和有效提高外部监管能力几方面,提出了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的对策建议,力图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不良资产的标本兼治。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金融学
黄瑞芬
2006
中文
F832.2
70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