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收购(MBO)的融资与定价问题探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中,管理层收购(MBO)盛行一时,90年代末,MBO随着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脚步登陆中国。1999年四通集团完成了中国第一例MBO,2001年宇通客车成为第一家实施MBO的国有企业,此后十六大的召开解决了国有企业改革及管理层收购审批难这一技术性困难,催生出“MBO大跃进”局面,多家上市公司实现了MBO,众多企业纷纷积极准备或推出MBO方案,理论界和媒体频频研讨,投资银行界还为此设立了专营基金。然而好景不长,MBO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众多不规范现象,使得国内对于MBO的批评声迭起。2003年3月财政部发文明令暂停MBO的实施,经济学界也开始了一场对国企改革模式的争论,“郎顾之争”引发的讨论最终演化成了郎咸平与一批国资专家就产权改革的对峙。2004年底,国资委明确了大型企业与MBO必须“绝缘”,同时允许一些中小企业探索MBO,并为MBO设立了五条“禁令”。
本文紧密结合中国MBO的大环境,以MBO的焦点——“融资”与“定价”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中国现阶段MBO融资与定价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创新之处主要在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对国际上典型MBO融资结构的研究分析,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MBO融资模式的研究比较,对我国现阶段MBO的融资模式、特征、存在问题以及产生原因进行了认真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制度的改革、融资退出机制的完善、战略投资者的培育以及融资渠道的拓展等政策建议,并对我国现阶段一些可行的融资渠道进行了分析。
二是通过对国外MBO定价理论、定价模型的研究,结合对我国现阶段MBO定价现状的分析,从中西方MBO定价差异、影响我国MBO定价的特有因素以及现阶段存在问题等方面着手进行探讨,认为解决我国MBO定价欠缺公允性的关键在于以严密的制度来规范定价过程,由此提出了规范股权交易市场、中介评估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监管体系以及定价机制等政策建议,并对我国MBO合理定价机制的构筑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在净资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调整来合理定价,并对公平竞价的方法提出建议。
有理由相信,随着政策环境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MBO必将对我国的企业改革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管理层收购;融资;企业并购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金融学
纪建悦
2006
中文
F271
71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