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石油共同开发的法律问题研究及中国的开发现状
人类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过程。当陆地资源被大规模开采后,海洋资源又成为人类新一轮争夺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海洋科技先进的国家遂把目光投向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它们从海洋中获得巨大的物质收益。其他国家同样在能源的驱动下加快了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蓝色圈地运动”。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和利用水平的提高,许多海洋问题也接踵而来特别是有关国家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争议问题。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了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律制度,把沿海国的海洋资源及管辖权扩大到至少二百海里,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权利主张重叠海域。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开发主张重叠海域资源的国家实践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国家之间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资源及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彼此愿意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主张重叠海域。有关共同开发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是共同开发是基于政府间的协议,共同勘探和开发主张重叠海域的海洋资源以避免海洋划界引起的冲突,它是海洋划界争端最终解决前国家间的一种临时安排,共同开发不影响各国对重叠海域的权利主张。
共同开发为争议海域国家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是近三十年来发展出的一种新兴的资源开发制度。它的主要法律特征有:(1)共同开发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在共同开发的过程中,只有国家是合法的参与者、合作者,不能是个人或石油公司。(2)共同开发的法律基础为国家间的协定。国家间的协定是共同开发存在的基础,也是共同开发最重要的特征。国家实践和多数学者的观点均支持将共同开发建立在国家间协议的基础上。(3)共同开发的任择性。共同开发不是基于法律上的要求而必须采取的强制行动,它不是一项强制性义务,不是必须遵守的,是有关国家的自由选择。(4)经济性。对于具有相互利益的国家来说,搁置争议,进行合作,使双方都能从商业开发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5)临时性。共同开发是划界协议达成前的一种临时安排,它一般情况下不涉及解决争端本身,也不是对边界问题的永久性安排,它是划界协议达成前的替代措施,它不妨碍最终协议的达成。共同开发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国家间的协议是共同开发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国际合作原则、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原则等贯穿于共同开发的全过程中。随着国家实践的发展,共同开发的国际习惯法规则正在形成。
共同开发的管理模式统领共同开发的整体,决定着共同开发区的管理机构的权力、合同类型、管辖权及适用的法律、争端解决等各个方面。争议海域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一国独任开发当局;两国并行担任开发当局;混合的管理模式;两国共同设立的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作为开发当局。国家勘探开采资源所采用的合约方式主要有四种:租让制、产品分成合同制、服务合同制、国家参股的方式及复合合同。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但是我国国内石油能源供给不足,因此开发有争议海域的石油资源,将是中国能源供给的一条新出路。中国是一个宽大陆架的国家,与周边许多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争端。对此,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一贯主张解决大陆架的划界争端,应由争端当事国在协议的基础上,本着谅解与合作的精神,公平解决。中国的大陆架争端主要集中在东海和南海。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五国存在大陆架争端。目前南海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在双边谈判的基础上,逐个解决。中日东海大陆架争端由来已久,中日双方在东海大陆架的划界立场上不一致,中方主张自然延伸原则,日方则主张中间线原则。2004年5月中国“春晓”油气田勘探开采的成功,激化了中日东海争端,中日关系达到了建交以来的冰点。即便这样,中国仍然从和平的大局出发,积极推动中日双方的磋商。中方希望双方搁置划界争议,共同开发,共同营利,使东海成为合作、友谊之海。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洋石油;石油开发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法学
李雁
2006
中文
D993.5
47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