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湍流混合特征研究
海洋混合是海水一种普遍的运动形式,混合的过程引起动量、热量、物质在水平或铅直方向传输,使得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向均匀。海洋内部混合是物理海洋学中一个十分重要且发展迅速的研究内容,已成为制约诸如海洋环流、锋面、跃层等动力学研究发展的关键,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从观测资料分析出发,给出了黄海湍流混合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变化机制。首先利用2005年12月14日至15日青岛外海2号锚地(A3站)周日连续观测的ADCP资料,分析了平均流场特征、雷诺应力和湍流动能生成率特征。结果表明青岛外海以半日潮振荡占优,水平潮流表现为往复流的形式,有显著的涨落不对称现象,且涨潮流强,落潮流弱;底边界流速符合对数分布,底边界层厚度绝大部分都在10m以下。雷诺应力量级为lO<'-4>m<'2>/s<'2>,其高值时刻对应涨潮流的高值时刻。湍流动能生成率在表、底层大,中间层较小,量级为10<'-6>W/kg;利用CTD资料估算了Thorpe尺度,在Thorpe尺度和Ozmidov尺度相等的假设下,推算出湍流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结果表明,青岛外海Thorpe尺度在1.1米~9米之间变化,有约2小时的周期, 其累计概率密度函数服从Weibull分布;湍流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的量级分别为lO<'-7>W/kg和10<'-3>m<'2>/s,前者有约1.4小时和约5.5小时的周期,后者有约2小时和约6小时的周期,二者累积概率密度函数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然后利用2005年初春北黄海和山东半岛南部两个连续观测站(A2、A1)的ADCP资料,分析了流场特征,表明A1站和A2站流场以半日潮振荡占优,Al站潮流椭圆主轴为西北一东南向,A2站潮流椭圆主轴为东北一西南向,均处于黄海旋转潮波系统。A1站潮流较强,底边界流速符合对数分布;A2站潮流较弱,观测期间出现7~8级大风,使得A2站底边界层流速不符合对数分布;利用ADV资料分析了底层湍流耗散率特征,结果表明,Al站和A2站的底层湍流动能耗散率平均值分别为1.0×10<'-4>W/kg和4.68×10<'-5>/kg,均有约12小时和6小时的周期。利用CTD资料估算了Thorpe尺度、湍流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结果表明,A1站Thorpe尺度在0.8m~4.8m之间变化,A2站Thorpe尺度在1.1m~7.5m之间变化,且均服从weibull分布。湍流动能耗散率在A1站和A2站均在10<'-9>W/kg~10<'-4>/kg之间变化,其累积概率密度函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密度扩散系数量级在A1站和A2站均在10<'-4>m<'2>/s~10<,-2>m<'2>/s之间变化,其累积概率密度函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最后利用2005年夏季胶州湾内锚地(A4站)连续站的CTD资料估算了Thorpe尺度、湍流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结果表明,A4站Thorpe尺度在0.1m~3.3m之间变化,且服从weibull分布,受潮流的影响有约12h的周期;湍流动能耗散率在9.8×10<'-9>W/kg~1.15×10<,-5>W/kg之间变化,其累积概率密度函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密度扩散系数量级在4.93×10<'-4>m<'2>/s~3.7×10<,-3>m<'2>/s之间变化,其累积概率密度函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各连续站的对比分析表明,潮混合和风混合是黄海湍流混合的主要形式。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底层,风的影响则表现于水柱内。
湍流混合;潮流;黄海;海洋混合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物理海洋学
魏皓
2006
中文
P731.26
69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