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倾倒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青岛海洋倾倒区位于胶州湾口外,是专门用于接受港口、航道疏浚物的海区,于1986年启用至今,已接受约5.0×10<'7>m<'3>疏浚物。该海区紧邻航道、养殖和旅游度假区,是环境敏感区和经济开发的热点区,疏浚物倾倒对该海域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因此,对该海域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进行研究,科学评价倾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该地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首先系统整理和分析了1985年以来对倾倒区所作的水深地形、海洋水文化学、海流和生物等调查数据,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环境质量与生态风险评价、生物多样性等多种方法及SPSS10.0统计软件研究了倾倒区启用近20年后的环境现状,并对该区域水环境、沉积物、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倾倒对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水深地形、生物群落结构(包括生物种类、优势种、生物量、生物密度、群落特征)和周围海域的影响。
研究发现该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变化与倾倒的疏浚物的污染状况直接相关,90年代初期倾倒对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造成了直接影响,近年倾倒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目前水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是Pb、Hg和油类污染;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碳、硫化物、油类和Pb、Cd、Cu;其中,Cd、Hg对生态系统表现出较强危害性。疏浚物倾倒造成该区域悬浮物含量较高、沉积物粒度组成变化明显、重金属等污染物分布不均。
海洋倾倒还导致该海区水深变浅、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大幅度下降,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许多优势种已不复存在,底栖生物生物量下降显著,多毛类中耐污染、耐冲击种类成为主要种属,一些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棘皮动物消失,形成了高栖息密度低生物量的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为主并以多毛类占优势的耐污生态群落。
本研究还应用围隔海水实验技术现场模拟了疏浚物倾倒,对疏浚物倾倒后重金属的释放行为及其对养殖贝类重金属毒性累积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倾倒后对贝类生存影响较小,但高悬浮物浓度下(>500mg/l),生物组织器官受到损害,影响其繁衍生长。倾倒后疏浚物中重金属释放明显,贝类对重金属表现出较强的积累能力与选择性,其体内重金属含量增加显著;同时悬浮物浓度与海水、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密切相关。
生态环境变化;海洋倾倒;围隔实验;海洋倾倒区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工程
贾永刚;崔文林
2006
中文
X171
84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