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化学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渤海承纳的入海化学污染物逐年增加,鉴于遏止乃至改善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有必要对渤海主要化学污染物入海通量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收集了大量监测数据和文献资料,确定了各污染源排放营养盐和COD的入海通量计算方法和渤海污染物入海通量归并方法,根据主要污染源地理位置,特别是黄河、海河、滦河和辽河四大河流与莱州湾、渤海湾、中央海盆地和辽东湾四大水域的对应关系,将各种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分别归并到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滦河流域和辽河流域。
根据通量计算方法和流域归并方法,统计了黄河、海河、辽河和滦河的入海年径流量、环渤海三省一市直排入海废水量、养殖面积的年际变化情况,系统计算了河流、排污口和养殖排放的主要化学污染物入海通量,大气沉降和面源污染物入海通量采用年均值,然后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渤海营养盐和COD等主要化学污染物入海通量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各污染源比例的年际变化规律和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滦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污染物比例分配。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年份增加,渤海DIN(无机氮)入海通(总)量整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为16×10<'4>t/a左右,然后逐渐增加,到90年代初增至35×10<'4>t/a左右,平均年增长率为8.3[%],之后又大幅降低,到90年代末为18×10<'4>t/a左右,平均年减小率为5[%],然后又有所增加,2004年大约为25×10<'4>t/a。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年份增加,渤海DTP(溶解总磷)入海通(总)量整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倒“V”型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为1.4×10<'4>t/a左右,然后逐渐增加到90年代中期为2.8x10<'4>t/a左右,平均年增长率为6.7[%],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渤海DTP入海通量逐渐降低,2004年约为1.8×10<'4>t/a。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年份增加,渤海COD入海通(总)量整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倒“V”型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为80x10<'4>t/a左右,然后逐渐增加,90年代末达到120x10<'4>t/a左右,平均年增长率为4.9%,然后又呈减小趋势,2004年为92×10<'4>t/a。 渤海营养盐的污染源包括河流、排污口、大气沉降、养殖和面源,COD的污染源包括河流、排污口、大气沉降和养殖。各污染源对渤海入海污染物的贡献比例的年际变化很大,但始终是河流的比例最大,一般在50%~70%左右,其它污染源视污染物不同,所占比例不同,排污口和大气沉降一般在10%~30%左右,而养殖和面源一般在2%~10%左右。
对于不同污染物,四大河流流域所占渤海污染物入海通量比例不同。对于DIN和DTP,黄河流域所占比例最高,一般在30%~40%左右,辽河流域、滦河流域次之,一般在20%~30%左右,海河流域最小,一般在10%~20%左右。对于COD,黄河流域占渤海COD入海通量的比例最大,一般在30%~40%左右,辽河流域次之,可达16%~30%左右,滦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比例相当,一般在10%~20%左右。
渤海;营养盐;入海径流量;入海通量;化学污染物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科学
马启敏
2006
中文
X55
77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