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开发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成果,以北部湾油田为例,对海洋石油开发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各项环保措施的污染防治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研究工作中,采取收集历史资料、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运用可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对北部湾海上石油开发工程进行了环境影响后评价,初步探讨了海上石油开发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本研究充实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为海洋开发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研究结果显示:
1.北部湾油田开发活动对油田周围海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对油田周围半径500m范围内沉积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比较明显。平台混合区(半径1000m范围)受油田勘探开发活动的影响,环境质量明显劣于平台外围海域。
2.油田周围海域水质受油田勘探开发活动影响较小,各平台混合区各评价因子单项标准指数Q<,ij>均小于0.5,水质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围海区海水水质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有15个站的溶解氧和3个站的石油类单项标准指数Q<,ij>,大于1.O,超标率分别为88%和18%。
3.平台外围海区沉积物各项污染物含量均未超出沉积物第一类评价标准;W12-1平台混合区500m范围明显受油田勘探开发影响,沉积物各项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其中B23站硫化物单项标准指数Q<,ij>达到3.93,高于沉积物第三类评价标准2.93倍,总汞、砷和重金属铅等多项污染物含量高于沉积物第一类评价标准值。其他各平台混合区各项污染物平均值与外围海区相差不大,单项标准指数Q<,ij>均小于1.0。
4.油田外围海区的烃类氧化菌数量低于平台混合区;浮游植物种类数组成在外围海区和平台混合区差异不大,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大于3.0,均匀度也较高,种类分布均匀,浮游植物生长环境良好;浮游动物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及近岸性种类,夹杂一些高温高盐性和上升流指标种类。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大于3.O,种群结构稳定,浮游动物生长环境良好。
5.北部湾油田开发活动对油田周围海域底栖生物环境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布不均匀,有41.2%调查站点的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小于3.0,其中W12-1B平台混合区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2.22)。底栖生物贝类、鱼类和甲壳类体内Cr和石油烃含量均未超标;贝类体内Cr的平均含量最高,甲壳类体内石油烃的平均含量最高,鱼类体内Cr的含量基本为检不出;不同区域生物体内污染物质也有所不同,基本表现为平台混合区污染物质含量高于外围海区,说明平台混合区较外界海区受影响程度较重。
6.回顾评价结果表明:北部湾油田海域水环境和沉积物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未出现因油田开发而明显恶化的状况;调查海区的浮游生物环境较为稳定;底栖生物群落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发生了变化,小个体生物多毛类梳鳃虫变为主要优势种,底栖生物环境稳定性较差;底栖生物残毒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油田原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预测结论基本正确。
7.由于目前中国的环境影响后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开展的此类评价工作,一般都是根据环境管理部门特殊要求进行的,其内容和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方法体系。
海洋石油开发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北部湾油田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工程
佘宗莲
2006
中文
X820.3
79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