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8778

词汇衔接模式与语篇主题

阎林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主题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语言学界对主题的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在二十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从语法角度进行的研究,另一种从功能角度进行的研究。从语法角度进行的研究将其视为句子的一个形式成分,代表人物有Li&Thompson(1976)。从功能角度进行的研究则以语篇为基础,可以被进一步分为线性研究和层级性研究。线性研究的代表有Goutsos(1997);层级性研究有van Dijk(1977a,b),Chafe(1994)等。 不同的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本文以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的“宏观主题观”作为理论基础。van Dijk(1977a,b)从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语篇的主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语篇的主题不同于句子的主题,是一个被整个语篇或句子序列中所有句子蕴涵的复杂命题。语篇的主题之间是一种层级关系,而非线性关系,即有贯穿整个语篇的总主题,也有存在于某一部分的次级主题。van Dijk(1977b)视语言为一个符号系统,包括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分支。语篇应当通过句法这一形式手段体现语义和语用特征。主题是一个语篇层次的概念,但是van Dijk的主题仅仅体现了语篇的命题意义,因此是不完整的。并且van Dijk(1977a,b)在论述中仅采用了一些结构简单的例子,对于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更为复杂的语篇并未做出论述。同时正如Brown&Yule(1983)所指出的,van Dijk主题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将主观结论转换成命题表达式的过程,他所提出的宏观规则实际并未发挥作用。 van Dijk(1977a,b)认为语篇的主题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并且这些主题构成一个层级性结构。这一思想在Chafe(1994)中也有所反映。虽然van Dijk在语篇主题识别方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本文将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利用Hoey(1991)提出的词汇衔接模式来进一步完善语篇主题的研究。 Hoey模式以Hasan的“衔接和谐”理论,Winter的“重现替代关系”理论及Philips的“远距离衔接组织”理论为基础。Hoey建立词汇衔接模式目的在于通过对词汇衔接的分析,形成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模式。他所说的词汇衔接是指词汇的重现。他认为对衔接的研究即是对词汇重现的研究。通过词汇的重现,新信息得以附加,语篇因此而展开。某一个词的重现并不会对语篇的组织起到作用。只有当一定数量的词汇反复同时出现在语篇中,形成集合时,才会起到作用。语篇的主题是语篇的核心,它通过语篇的内容得到体现。作为核心内容必然会在语篇中反复被提及,因此对于词汇重现的识别,有助于寻找语篇主题。这一方法是以语篇中通过形式特征表现的语义关系为基础的,因此更加客观。此外,词汇的衔接可以是近距离的,存在于相邻句之间。更重要的可以是远距离的衔接,相距较远的两个句子对可以通过形成一定数量的粘合关系而联系在一起。所以语篇的长度不会影响这一方法有效性。通过该方法得到的中心句,稍加修改就可以形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所以它们不仅体现原文的命题意义而且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用特点。因此Hoey(1991)的词汇衔接模式是对van Dijk理论的很好的补充。 Hoev的模式被诸多学者运用到语篇摘要的形成等研究中。但对于形成摘要的中心句之间的关系并未做出论述。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指出语篇各中心句之间并非是一个平行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层次。既然中心句代表语篇的主题,那么它们之间所具有的层次就是语篇主题的层次。这一研究扩大了Hoey模式的应用范围。 对于语篇的选择,遵循以下几个标准。首先,选择长度适中的语篇进行分析uo本文试图通过词汇衔接的模式来确定语篇的主题及其层次。因此,太短的语篇难以达到要求;而太长的语篇分析比较困难。其次,Hoey(1991)的词汇模式只适用于非叙事性语篇,因此并非所有语类都适用于这一方法。因此本文选取了三篇长度和语类不同的语篇进行分析。

语篇;层级性;词汇衔接;句法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德禄

2006

中文

H03

58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