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988773

口译中的模糊信息处理

逄洋洋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语言的模糊性很早便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方兴未艾。除了模糊理论基本内容的研究之外,语言模糊性与其他学科(如翻译学)关系的研究也是重点。大量的论证都表明,语言的非精确性,即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模糊信息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并且在人类的语言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模糊信息自身的特点和各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又导致了模糊信息的可译性限度。 等效翻译论的代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应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发语的信息,即翻译追求的是“功能对等”(“动态对等”)。这一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对我国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该理论尚有不足之处,但等效翻译论对我国当代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仍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往合作日趋频繁,这为口译实践与口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探讨语言模糊性与翻译学关系的文章散见于各学术期刊中。但绝大多数文章阐述的都是语言模糊现象与笔译的关系。对口译中模糊信息的处理进行探究的文章寥寥无几。 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在口译过程中必须处理一些模糊现象。等效翻译原则不仅适用于笔译,也同样适用于口译,模糊信息的口译自然也应该力求“功能对等”。如何正确和巧妙地处理原语中的模糊信息,突破可译性限度,从而达到口译中的“功能对等”,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口译者应当正确和巧妙地处理原语中的模糊信息,突破可译性限度,使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 本文通过借鉴模糊语言学、翻译学的一般性研究,运用等效翻译理论,结合 自己以及其他口译者的实践经验,以英汉互译为例,对口译过程中如何正确和巧妙地处理模糊信息进行特殊研究。总结模糊信息在口译中的处理技巧,不但对促进模糊语言学、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口译实践也颇有实用价值。本文的构建需要诸多理论的支持,目前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其中有很多理论值得借鉴和运用。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口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处理方法。这样,现有的研究成果给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了土壤,同时也留下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但也要接受实践的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在接受实践验证后,必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模糊信息;可译性限度;口译;翻译;功能对等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邹卫宁

2006

中文

H315.9

59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