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物化过程中的概念意义变化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背景,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在科技英语文体中,名物化转化过程所引起的概念意义变化。文章从名物化的理论基础入手,首先讨论了功能语言学框架下语法隐喻的含义和类型划分,然后从概念、人际、谋篇三个角度分析了名物化隐喻的功能,最后将重点放在名物化的概念意义上,通过具体的语料分析,总结出名物化过程中概念意义的五点变化。
名物化又叫名词化,是指小旬的任何一个成分转换为具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句法功能的语言单位的过程。名物化结构是英语书面语的主要特征之一。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一向是各语言学派进行研究的热点之一,最早将名物化研究列入其语法框架的学者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叶斯伯森。在此之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功能语言学派以及认知语言学派等都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为名物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将它列入语法隐喻的范畴内进行研究。韩礼德(2000)在讨论语言的功能时曾多次提到名物化现象,特别是在讨论语法隐喻时指出名物化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他的观点,名物化指的是在小句中充当名词或名词词组功能的任何成分。本文主要基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来讨论名物化在小句中的功能及引起的意义变化。
根据韩礼德的描述,名物化过程往往需要把小句程式变为名词化程式,有时候可能还需要用其他的词代替原来的词,并不一定是同源词之间的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词与词之间的词性变化,而且涉及词组之间的转化、小句之间的转化、以及几个小句缩略为一个小旬等现象。在此过程中,不仅有形式上的变化,也发生了语义方面的变化,而且语义上的变化在人们对语篇的理解中将起到主导作用。本文即立足于语义方面的变化,着重探讨概念意义在名物化过程中的变化。
语言的概念功能是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将经验划分成不同的过程,与过程相连的是过程的参与者和过程发生的环境,这三者构成及物性分析的三大成分。根据对过程、参与者和环境的划分,人们再对语言单位的类别进行划分,以便反映不同的概念范畴。动词词组往往表现过程,名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往往表现参与者,副词词组或介词词组往往表现环境,这是一致式的表达方式。但世界的变化和认知的不断深化使一致式不能完全满足认识和反映世界的需要,隐喻式就被用来作为扩展人们表达的手段。其中,名物化隐喻就是概念隐喻的一种。韩礼德(2000)指出,名物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语义变化包括三个方面:语法类别、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其中,语法类别由动词形式转化为名词形式;语法功能由“及物系统”转化为“事物”;语义功能由“过程”转化为“实体”。这一系列过程,被韩礼德称为“语义物质化漂移”。概念意义在名物化过程中的转化首先表现为过程意义和参与者意义的统一体。在名物化转变过程中,动词或形容词形式变为名词形式,动词体现的过程和形容词体现的特性也随之由小句中的过程和修饰成分变成了名词词组中的事物和参与者。因此,名物化隐喻体现了参与者和过程两种语义,这种结构既有事物的特征从而体现参与者意义,又有动词特征从而体现过程意义。其次,名物化在将两个小句转化为一个小句时,原一致式中的两个过程被合并为一个过程,体现出新的逻辑关系,原来的两个小句在转化后变成了关系过程的两个参与者,使过程关系化。再次,当过程或特征转化为名词词组中的事物后,就具有了名词的属性,即可由修饰词修饰,可被量化、质化、分类等,使具体意义抽象化。第四,在从一致式向非一致式的转化过程中,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及语气、或掩盖参与者,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语体效果,增强了语义的客观性。最后,名物化隐喻可以使逻辑意义更加明确化。
名物化;概念意义;语法隐喻;英语;名词化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德禄
2006
中文
H314.1
60
2007-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