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作为一种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循环经济提出了一种强调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运行模式。
循环经济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是重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物的低排放,核心是3R化,即废物减量化(Reduce),资源的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利用(Recycle)。其目的是: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相吻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本研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研究入手,深刻剖析了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指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表现形式,循环经济应当在经济方面不断创造新价值;在环境保护方面维持生态平衡;在社会层面上不断创造新的产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了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日本国家物质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在国内首次对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物质流及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据此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本论文的结构是:第一章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循环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定义;提出了循环经济的五大特点及其与传统经济的五个区别。第二章研究了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运行模式的实践,对小循环(清洁生产)、中循环、大循环和资源再利用产业的循环模式及其所取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三章从法律、经济、宣传教育、技术和市场等5个方面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对日本和德国的法规体系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剖析。第四章分析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国家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其任务。第五章论述了物质流分析法;通过对日本等国家的实例剖析,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第六章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的特点,研究了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规划原则和建设方法,提出了我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实施对策和建议。
循环经济;示范区;3R原则;物质流分析;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发展经济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环境科学
曹洪军
2005
中文
F062.2;F061.3
169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