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829324

济阳坳陷古潜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王金铎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胜利油田是中国东部老油田之一,主体构造带及中浅层目标勘探程度达非常高,如何寻找新的油气资源,实现油田稳产,成为当务之急。济阳坳陷是胜利油田的主探区,其太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古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济阳坳陷的一种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类型,因此,潜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潜在目标。本次研究采用了重力、航磁、测井、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解释方法与技术,进行宏观构造及基底构造的分析,尽可能搞清潜山平面分布规律和垂向剖面上表现出来的内幕构造特征。然后,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在济阳坳陷的具体表现,从构造动力学机制上解释潜山形成、演化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的规律。 济阳坳陷目前共发现20个古潜山油气藏,它们存在于沾化、车镇和东营3个凹陷之中。它们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研究表明,济阳坳陷印支期构造格局和鲁西地区构造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主要特点是: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大规模、强烈的褶皱变形,广泛发育有近EW向的宽缓褶皱,仅局部地段发育倒转褶皱,如五号桩地区。此外,近EW向的一组大断裂发育,伴生NE及NW向断裂两组次级断裂,使得EW向的大断裂呈锯齿状延伸。它们将济阳坳陷基底分割成近EW向的地块,并控制晚期构造格局。中生代燕山期构造格局是新生代古潜山形成及演变的重要阶段,以NE走向的逆冲—褶皱作用为主。新生代济阳坳陷为挤压纯剪环境下的逃逸作用产生的断陷组合,发育有北西西向、近东西向二组基底正断层,它们在空间上彼此交错并构成中新生代盆地的锯齿状边界断层,并且NW向、近EW向断层为控坳断层。济阳坳陷现今表现为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结构,并与断块面倾向北或北西的“单面山”式半地垒相间排列。NW向、近EW向控盆的边界断层多为伸展量巨大的铲形正断层,伸展量巨大。而NE向断层多表现为倾角较大、伸展量不大的变换或走滑断层,主要表现为水平错动。 通过对燕山期和新生代同一坳陷的对比发现,许多早期构造在新生代得到加强或改造。特别是新、老构造的走向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只是一些断裂发生了构造性质的转换,如济阳坳陷中的燕山期逆断层在新生代转换为调节应变的转换断层。可见,基底构造对新生代盖层构造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也对盖层沉积时的古地理格局有明显控制,对后期油气运移方向也起了决定作用,因此,对基底构造及其改造进行研究,对于寻找新生古储、古生古储型油气藏都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表明,济阳坳陷潜山盖层发育,多时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多类型以泥岩为主的封堵层系稳定发育和分布,下古生界致密灰岩、白云岩也是较好盖层;区域性盖层有石炭—二叠系(石炭系灰色页岩、泥岩,本溪组紫红色含铁质页岩和铝土层)、沙三段半湖相—深湖相暗色泥岩;局部盖层有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层、中生界中下侏罗统煤系及灰色泥岩、沙四段—孔店组的紫红—灰绿色泥岩。由于新生代构造活动和风化剥蚀强烈,储层类型和物性较好,碳酸盐岩大量成岩次生孔隙、构造裂隙和溶蚀洞缝,储集空间类型多、结构复杂、分布极不均匀;下石盒子组碎屑岩储层以裂隙、粒间孔、粒内孔等为主,较好。潜山圈闭形成较晚,南部Ed,北部Nm;渤中坳陷为Ed-Nm。与构造结合,提出将潜山分别称为凸起带古潜山、陡坡带古潜山和缓坡带古潜山。古生界和新生界油源充足,主要集中在东营、沾化、车镇、惠民四大生烃凹陷,下第三系生烃岩系累计厚达3000余米。具有多次成烃历史,早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末第一次生气阶段,中晚侏罗世的二次生气和新生代早期二次生烃阶段。油气总体向南部斜坡或凸起运移。综合评价表明,靠近生烃洼陷的凸起带(坳中隆或凹中凸)和具反向断层的斜坡(坡上山)为潜山成藏有利地带,特别应重视济阳坳陷南部缓坡带潜山的勘探。

济阳坳陷;潜山;构造演化;油气遗传物质;油气藏储集体;石油地质学;油气成藏规律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海洋地质

孟凡顺

2005

中文

TE122;P542

134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