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夏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各形态磷的研究
本论文在2004年9月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①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各形态磷的研究;②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③黄河利津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解吸的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研究结果:
一.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各形态磷的研究1.夏季黄河口内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有机磷(DOP)、颗粒磷(P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27、1.02、4.25μmol/L。颗粒磷(PP)是总磷(TP)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所占比例高达76.8%,溶解有机磷(DOP)为18.3%,溶解无机磷(DIP)的含量仅占TP的4.9%。
2.黄河口邻近海域DIP、DOP、P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21、0.85、0.70μmol/L。DOP是TP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所占比例为48.3%;PP在TP中所占的百分比为39.8%;DIP仅占11.9%。DIP在莱州湾西南部(小清河附近)出现高值区,含量高达3.87μmol/L;表层水体中DOP在黄河口附近海域出现高值区,而底层水体中DOP在莱州湾的西南部(小清河口附近)出现高值区,向北逐渐降低;表、底层水体中PP均在莱州湾南部海域出现高值区。
3.黄河口邻近海域水体中各形态磷之间以及各形态磷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表明:DIP和DOP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了该区域DIP和DOP具有相同的来源。盐度(S)与莱州湾水体中各形态磷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暗示了沿岸径流对黄河口邻近海域各形态磷的输入作用。
二.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用Jensen的六步连续提取法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为:弱吸附态磷(Lsor-P)、Fe结合态磷(Fe-P)、铁/铝附态磷(Fe/Al-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难熔态有机磷(Ref-OP)。
1.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中,碎屑磷为表层沉积物中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平均含量为353.6μg/g,占总磷含量的75.6%;其次是难熔态有机磷,平均含量为80.8μg/g,占总磷含量的17.3%;铁结合态磷的平均含量为15.0μg/g,占总磷含量的3.2%;自生磷、弱吸附态磷、铁/铝吸附态磷的含量较低,在TP中所占的百分比均在1%左右。
2.黄河口邻近海域弱吸附态磷的含量高于黄河口内各个站位。铁结合态磷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在莱州湾海域出现高值区。铁/铝吸附态磷在莱州湾沿岸含量较低,黄河口附近海区含量较高,随着盐度的升高,含量增加。自生磷在调查区域的北部含量较高。碎屑磷的分布规律是在黄河口附近含量较高,在莱州湾南部海区含量较低。难熔态有机磷的分布较复杂。
3.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丰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弱吸附态磷与粒径<32μm的颗粒物的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32μm的颗粒物的丰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铁/铝吸附态磷、自生磷与<32μm的颗粒物的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64μm的颗粒物的丰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难熔态有机磷、铁结合态磷、碎屑磷与颗粒物粒径的丰度相关性不大。
4.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能够被生物利用的可利用磷的量在6%左右,很难被生物利用的AU-P、De-P、Ref-OP的含量占沉积物中总磷含量的94%左右。
三、黄河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解吸的研究研究了黄河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方程的特征以及环境因素对黄河悬浮颗粒物磷解吸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黄河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在前6h内达到吸附总量的80%以上,在12h内基本达到平衡。
2.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解吸量随溶液中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加;pH在3~10的范围内,磷的解吸量随pH的增大逐渐降低;温度在20℃~35℃范围内时,温度升高,磷的解吸量增加。
黄河口;莱州湾;磷形态;表层沉积物;悬浮颗粒物;吸附-解吸;水体;无机磷;有机磷;颗粒磷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应用化学
于志刚
2005
中文
P343.5;O613.62
72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