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失衡的原因探讨贸易战略与宏观政策的冲突
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进出口规模迅速膨胀,2004年度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1千亿美元,截至2004年年底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03年9月起快速上升,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9%。我国的经济从2002年开始呈现新的态势:从内部经济运行看,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并由此引发了固定资产的投资热潮,物价指数(特别是CPI)从缓慢下滑转向持续走高;从外部经济看,近几年我国进出口总量的迅速扩张,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呈现着国际化、政治化、焦点化的趋势。这些迹象表明,我国经济以高额的外汇储备和资源瓶颈导致的通货膨胀为特征的内外失衡已经凸显。
从一般的贸易理论及实践,高额的外汇储备是长期成功推行出口促进战略的结果,而投资过热及通货膨胀,均可被认为是货币现象。但总的来看,对内外失衡的讨论更多地聚焦在汇率制度的改革和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面,缺乏一种对内外失衡的现象和原因的全景式的观察分析,从而也未提出深思熟虑的统筹的一揽子的应对方案。
通过对不同贸易战略的比较及其演变,它实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以及成功推行的微观基础的全方位的分析,就会发现:出口促进的贸易战略下出现的非均衡的增长模式导致了外部失衡,它一方面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膨胀,另一方面又为通货膨胀的形成、扩散提供了“超额购买力”,而这一战略的基础便是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和二元经济结构。软预算约束和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深度介入仍是我国通货膨胀(内部失衡)的主要诱因,而且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实际上并存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诱因,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不意味着造成通货紧缩的体制缺陷的消失,而只是货币的过量供给使通货膨胀占据了上风。内外失衡的传导机制是,在出口促进战略的主导下,依赖低劳动成本和资源消耗的大量出口,积累了高额的外汇储备,在低估的钉住汇率下,外部失衡会传导到内部,引起国内的货币过量供给,伴随着政府启动的新一轮房地产投资高潮,通货膨胀的压力骤增。但在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的条件下,政府无法采取紧缩政策,外部失衡会进一步推动内部失衡,而随着内部失衡的延续,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诱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从而演化成混合型的通货膨胀。接下来态势可能是,价格上涨,贸易顺差减少,如果出现资本外逃,再加上投机性攻击,外部失衡就会由顺差反转为逆差,这时,外部均衡的恢复就得依靠货币贬值,而这可能诱发快速的经济衰退,对游资的攻击的担忧效果上使宏观政策难以产生效力,甚至产生反向的效果。因此,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调整存在着周期性特征。
内外均衡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远超出经济范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从本质上分析是内外严重失衡的恶果。政府在面临内外失衡的形势时,一般有三种选择:1.坚持汇率不变,通过产量的提高和相对与外部的紧缩,渐进式地调整相对成本,最终恢复内部均衡。这是一个漫长和难以控制的过程,除了经济成本之外,社会的承受力也面临着挑战。2.实施临时性的外汇管制,以防止投机性攻击,但管制措施难以有效实施,因为这不仅会破坏正常的贸易活动,还会严重打击公众对未来经济的信心。3.让汇率浮动,可即时完成调整。从各个方面权衡,浮动比固定表现出更好的效率,但需要彻底的金融制度的改革。
从我国的实践出发,仅仅依靠单一的政策层面的调整已不足以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下,积极地推进非均衡增长模式向稳定的均衡发展的模式的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内需主导的内生性增长和改变资源消耗型的出口模式是必然的选择。从政策层面,短期中,汇率制度的改革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政策层面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需要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和汇率的浮动;推进市场体制的深入改革,构建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市场体系才是长期的治本之策,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最终建立内外均衡的自发回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内外失衡形成的机制诱因,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可持续发展;钉住汇率制;贸易战略;外贸依存度;通货膨胀;出口促进战略;国际贸易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金融学
纪建悦
2005
中文
F74;F061.3
58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