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829173

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盾纤虫病及其防治研究

陈洁君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是1992年我国从欧洲引进的优良鱼种,自1997年人工育苗成功后,其人工养殖迅速扩展到北方沿海各省,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自产大菱鲆苗种5000万尾,年产商品鱼近20000吨,产值达20亿人民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大菱鲆病害问题日渐突出。经研究发现,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是大菱鲆养殖病害的三大病原群。其中由一种嗜组织的盾纤虫引起的疾病,发生范围广,致病力强,危害较大,对养殖大菱鲆造成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对2003至2004年山东沿海地区的养殖大菱鲆盾纤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该病在各地均有发生,且感染率高,致病力强,个别发病鱼池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大菱鲆的苗期、养成期、亲鱼培育期均可发生感染,但以幼鱼期发生率较高;其发病水温通常在14~20℃之间,即以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病鱼体色变暗,活力弱,摄食差,生长减慢。病灶部位变白色,略有浮肿,触摸柔软,有时出现充血和溃疡症状。 从患病大菱鲆体内分离出病原纤毛虫并体外培养增殖后,对其活体进行观察、碳酸银法染色和扫描电镜的形态学研究。该虫体大小随营养状况和生长环境变化较大,平均大小为(28~48)μm×(15~29)μm。活体外观呈长椭圆形,前端尖削而后端钝圆,具有单一伸缩泡位于后端位。虫体尾端为多个毛基粒构成的尾毛复合体,单一尾毛由此发出,约是体长的1/3。体动基列为11列,非螺旋形排列。口区达体长的1/3,在近1/4处出现。口区内有3片小膜(M1,M2,M3)小膜右边有一条口侧膜(PM)。PM起始于M2、M3之间,终止于胞口后。大、小核各一个,位于体中上部,大核(MA)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小核(MI)近球形,紧位于大核侧边。由以上特征,参考Corliss分类系统,该病原纤毛虫鉴定为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carcini)。 环境因子对盾纤虫体外生存、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其适宜生长的水温、盐度和pH值分别为10~20℃、15.0~30.0、5.09~8.03。由此可见,该寄生虫属于广温、广盐、偏酸性食腐种类,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故在正常的大菱鲆养殖环境下,很难从控制水体环境因子控制该盾纤虫的生长与繁殖。 对该纤毛虫引起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病鱼病灶处有大量盾纤虫感染,并可造成细胞变性,增生及组织坏死。病灶多发于鳃盖、鳃丝和鱼鳍的表层及深层组织,另外,肠、脑及体腔器官的组织空穴处也常见感染。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虫体注射和创伤浸浴两种感染方式的死亡率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感染病鱼相同的症状。解剖镜检及组织病理观察感染的病鱼,发现虫体能侵入鱼体深层肌肉、鳃、脑、心脏等内部器官,造成多器官的严重损伤,最终导致鱼体死亡。这些结果表明,蟹栖异阿脑虫是养殖大菱鲆盾纤虫病的直接病原。 多种化学药物对虫体的体外杀灭实验表明,多种药品可在短时间内杀死盾纤虫。硫酸铜(3.1ppm),福尔马林(31ppm),双氧水(62ppm)在其标示浓度下分别在24小时、7小时、0.5小时可以杀死盾纤虫。当31ppm的福尔马林和双氧水两种药物等量混合时,药效明显增强,在3h内即可将虫体全部杀灭。生产性中试临床实验证明:口服复方中草药‘盾纤虫清’(5克/公斤饲料)对盾纤虫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为生产性防治盾纤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也对防止超量、滥用福尔马林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首次在国内养殖大菱鲆中发现蟹栖异阿脑虫寄生,发现该虫的寄生范围从已知的虾蟹类扩展到海水鱼类。本项工作对盾纤虫的病原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盾纤虫病害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海水养殖;大菱鲆;疾病;原生动物;蟹栖异阿脑虫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细胞生物学

王印庚;陈吉祥

2005

中文

S941.514

69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