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829123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壳聚糖对皮肤创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王征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皮肤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造成的皮肤损伤。皮肤创伤后的组织修复,是医学中最古老的课题之一。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皮肤的外伤性创伤越来越多见,并且伤情越来越复杂,治疗起来更加困难,尤其是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静脉曲张等疾病,其创面治疗更加棘手。一些抗生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制剂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基本停留在等待伤口自然愈合阶段,促进创面愈合十分有限。一些生长因子虽然有较强的促进创面愈合作用,但因种类繁多,配伍复杂,可能引起增生性瘢痕,甚至引起癌变,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因此研究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的药物意义重大。 甲壳素是自然界可再生的一种聚乙酰氨基葡萄糖高分子多糖。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由于其资源丰富、天然无毒、无抗原性、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且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近20多年来,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功能研究和应用开发已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应用范围涉及到工业、农业、生物工程、医药卫生、食品工业、生物医用材料、畜牧水产、化学化工等众多领域,在医学领域更加突出,已有较多报道。但甲壳素和壳聚糖均不能直接溶于水,极大地限制了应用。而壳聚糖C6位羟基最活泼,易于进行化学修饰改性,通过羧甲基化改性后的羧甲基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因此在医药、生物材料、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通过盐酸降解法和氧化降解法将高分子量的壳聚糖降解成不同分子量梯度的壳聚糖,然后将其羧甲基化制备成相应的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壳聚糖,同时对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和相应分子量的羧甲基壳聚糖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 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指示菌,研究不同分子量羧甲基壳聚糖对指示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及其抑菌曲线,比较了不同分子量羧甲基壳聚糖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羧甲基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抑菌活性;活性随着分子量的降低和浓度增高而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强于大肠杆菌。分子量为3KD左右的羧甲基壳聚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5%,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 在细胞水平上通过显微观察法和MTT细胞计数法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壳聚糖在不同浓度下对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皮肤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生长及细胞形态的影响,同时分别与生长因子bFGF和EGF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壳聚糖在浓度为1~1000ppm时对成纤维细胞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在浓度为100ppm时促进作用最强;其促进作用随着分子量的减小而增强,分子量为3KD左右的羧甲基壳聚糖对成纤维细胞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生长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分别与bFGF和EGF促生长作用基本相当。 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通过手术刀割创伤建立损伤模型,在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壳聚糖对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壳聚糖都能促进创面愈合,分子量在3KD左右的羧甲基壳聚糖对创伤愈合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比对照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本实验结果提示:分子量在3KD左右的羧甲基壳聚糖抑菌性最强;促进皮肤细胞生长效果方面最为显著,与细胞生长因子(EGF,bFGF)作用相当;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最突出,为低分子量壳聚糖的结构与功能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羧甲基壳聚糖;细胞生长;组织学观察;创伤修复;皮肤创伤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生生物学

刘万顺

2005

中文

O636.1;R641

75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