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孵化腺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及其超微结构研究
在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的早期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必须从卵壳中孵化出来才能进一步发育,而孵化必须依赖于孵化酶(HatchingEnzyme,HE)对卵壳的降解才能完成。孵化腺细胞(HatchingGlandCells,HGCs)是孵化酶的特异性分泌细胞,它们还是一类孵化前的特定时期出现、孵化后的特定时期消失的一时性细胞(atransienttypeofcells)。由于动物HE具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因此许多动物的HGCs均可特异性地被GST-UVS.2抗体识别。为了查清甲壳类动物孵化腺细胞的分化规律,本文以中国对虾的早期胚胎为材料利用GST-UVS.2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第二抗体对孵化腺细胞的分化时相及其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显示,典型的HGCs开始出现于受精后约17小时(孵化前15小时)的胚胎中,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内含深染的孵化酶原颗粒,其起始分化的部位弥散分布于整个胚体;随发育进程的延续,HGCs的数量逐渐增多,细胞逐渐变大,所含酶原颗粒的浓度也越来越大,并开始向胚胎的前端和背部体表处迁移;至胚胎临近孵化时,HGCs的数量、体积及所含酶原颗粒的浓度达到顶峰,主要集中在头部和背部体表处;胚胎完成孵化后,HGCs所含酶颗粒浓度变淡,细胞也变小,在孵化后10小时的胚胎中孵化腺细胞在胚胎中呈全身弥散分布,孵化后15小时,孵化腺细胞聚缩并沿头胸部的体腔分布;在孵化后20小时孵化酶颗粒已基本消失殆尽。因此,对虾HGCs是一种在孵化前15小时开始出现、到胚胎孵化后20小时消失的一时性细胞。
通过对中国对虾受精后32小时(孵化前5小时)和受精后39小时(孵化后2小时)受精卵的透射电镜观察到:2000倍下,观察到孵化前5小时胚体内存在大量卵黄脂滴和正在发育中的肌丝结构,HGCs沿体表分布,呈不规则形状,部分HGCs有微绒毛结构,部分HGCs表面呈不规则的凸起状,孵化后2h的胚胎HGCs中含有空泡状结构。4000-6000倍下,观察到两个时期的HGCs内含有较多的电子密度不均一的酶原颗粒,大小在0.30μm-0.50μm,细胞核几乎充满整个细胞,孵化前5h胚胎相比较孵化后2h的胚胎HGCs核内的常染色质减少,异染色质增多。20k倍下,可清晰观察到较多线粒体、内质网和核糖体结构,其中尤以游离核糖体居多,而高而基体则较少,线粒体有圆形、长条形,嵴很丰富,还能观察到细胞核周边的较多核孔复合体结构。因此,对虾HGCs是一种能在孵化过程中活跃合成并分泌酶原颗粒的一时性细胞。
中国对虾;孵化腺细胞;超微结构;酶原颗粒;免疫细胞化学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生物
樊廷俊
2005
中文
Q959.223.63
50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