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理化条件及溶血作用研究
蓝藻在淡水水域和海洋中均有分布,是引起水域发生水华和赤潮的主要种类之一。蓝藻的大量繁殖及蓝藻溶血素的产生会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和水生生物的健康,从而造成鱼类和贝类的减产,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对鱼腥藻、聚球藻和聚球藻三种蓝藻胞外分泌物的分离、提取和红细胞的溶血实验,结果表明鱼腥藻能够分泌一种使新西兰兔红细胞溶解的溶血素,聚球藻S.PCC7310和聚球藻S.PCC7003分泌的溶血素活性很低;鱼腥藻溶血素为胞外分泌物,鱼腥藻在对数生长末期开始分泌溶血素,到稳定期毒素最多,在停滞期、对数前期均没有检测到溶血活性。
通过对鱼腥藻分泌溶血素理化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溶血素分泌与鱼腥藻培养条件密切相关。鱼腥藻在24~35℃时溶血素分泌较多,溶血素分泌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8~30℃,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溶血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在正常光照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加大,藻类生长加快,藻类溶血素分泌也随之增多,但分泌量没有明显差别;pH在7~9之间时,藻类分泌溶血素含量高,pH<7及pH>9对鱼腥藻溶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添加氯霉素对鱼腥藻溶血素的分泌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添加10~20μg/mL的甘油,能显著增加溶血素的分泌量。甘油是脂类合成的前体,实验过程中添加甘油后,鱼腥藻分泌毒素含量有所增加,由此推测该藻分泌的溶血素可能含有脂类结构,该溶血素可能不是蛋白质类溶血素。
本文通过对不同动物红细胞溶血作用研究发现,新西兰兔红细胞对鱼腥藻溶血素最敏感,大鼠和人红细胞次之,金鱼和猫血红细胞则对该毒素不敏感;鱼腥藻溶血素在0℃基本没有溶血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增强,并且产生溶血反应的停滞期也缩短;溶血活性随pH降低而升高,当pH=5.0时,基本达到阳性对照水平;鱼腥藻溶血素添加Mg2+、Fe3+、Ca2+能增加其溶血活性,Cu2+、Mn2+则能抑制其活性,Ge2+Zn2+对其活性影响不大;鱼腥藻溶血素添加少量的胆固醇、鞘磷脂和卵磷脂后,三种物质均能抑制溶血素的活性,由于胆固醇、鞘磷脂和卵磷脂能与血红细胞膜上特定受体结合,和溶血素与红细胞膜结合部位产生竞争,从而降低溶血活性。因此,认为鱼腥藻溶血素的溶血作用可能与竞争红细胞膜特定靶部位有关。
鱼腥藻;溶血素;溶血作用;理化条件;胞外分泌物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生态学
汝少国;王蔚
2005
中文
Q949.221;X55
61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