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828864

螺旋藻/节旋藻原生质球制备和RAPD分析研究

银红梅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原生质体(球)是生理研究和遗传育种的良好材料,原生质球的制备在节旋藻基因工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本论文论述了钝顶节旋藻FACHB341原生质球的制备方法,对已有的制备钝顶节旋藻原生质球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文中探索了节旋藻原生质球制备的最佳去鞘方法、缓冲液最佳pH值、最佳渗透稳定剂、最佳的酶组合以及溶菌酶的最佳浓度和酶解时间。实验结果证明,制备钝顶节旋藻原生质球需要将超声波法、离子法和酶解法相结合,其有利组合如下:取对数期的钝顶节旋藻FACHB341培养液,置于50mL离心管中进行超声波处理,能量为:3~5W,超声处理1.0s,间歇0.5s,处理2min。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沉淀,置于含1.0~1.5mol/LNaCl的Zarrouk培养基中洗涤5min。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沉淀,用无菌Zarrouk培养基洗涤2~3遍,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沉淀。沉淀转入酶解液中。酶液组成为:0.2mol/L磷酸钾缓冲液pH7.2,渗透稳定剂KCl0.8mol/L,0.5%溶菌酶。在28℃~30℃水浴低速震荡下酶解5~7小时,低渗爆破法检测原生质球,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总数,经伊文思兰染色液活体染色每隔1.5小时计数原生质球数目,得出活体原生质球得率。此方法可以得到40%以上有活性的钝顶节旋藻原生质球,为节旋藻的进一步遗传转化以及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同时本研究对本实验室保存的9株螺旋藻和节旋藻品系:钝顶节旋藻FACHB341、FACHB438、FACHB439、FACHB793、FACHBJP1、OUQDS6、OUQDS8,极大节旋藻OUQDSM和螺旋藻FACHB351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为得到一个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首先对影响反应体系稳定性的主要因子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DNA模板用量50ng,Mg2+浓度2.5mmol/L,引物浓度为2μmol/L,10mMdNTP1μL,Taq聚合酶1U。反应程序:94℃预变性10min,然后94℃1min,36℃1min,72℃2min,40个循环,最后72℃下延伸10min。电泳条带按照Nei-Li法公式S=2Nxy/(Nx+Ny)获得各样品间的相似性,再用D=1-S获得相应的遗传距离,应用Phylip软件包分析,按UPGMA法构建聚类分析图。其结果如下: (1)对60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其中有15个引物重复性好,条带清晰,多态性高。15个引物在9个品系总计扩增出140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3条,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39条,占99%以上。 (2)通过品系间遗传距离发现,各品系间遗传距离最远的是FACHB351和OUQDS8,为0.1925,遗传距离最近的是FACHBJP1和FACHB793,为0.0793,9株藻的遗传距离从总体上看都相距较近,说明它们的遗传背景较为相似,这也与它们的分类地位较一致。 (3)从聚类图上看出,9株品系首先聚为三类,其中FACHB351为第Ⅰ类,FACHB341为第Ⅱ类,其他7株聚为一类属第Ⅲ类;第ⅢⅡ类又分为两支,FACHB439单独为一支,FACHB438和其余5株聚为另外一支;其中FACHB793和FACHBJP1、OUQDS8和OUQDSM的遗传距离最为接近,二者各属于同一分支。 上述分类结果与9个品系的某些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相吻合,但与依据藻丝体显微形态特征的经典分类有出入,因此,尽快在分子水平上建立合理、有效的螺旋藻/节旋藻分类及新品种(系)鉴定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螺旋藻;节旋藻;原生质球;分子生物学;遗传距离;基因工程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遗传学

张学成

2005

中文

Q949.203

63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