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卫星遗传标记在牙鲆群体遗传学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群体遗传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本文以微卫星遗传标记(microsatelliteDNA)为手段,对山东近海自然和养殖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T.&S.)进行了群体遗传学研究,以此为基础对人工诱导的牙鲆异质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变异及基因着丝点之间的重组率进行了分析。另外,通过对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异质和同质群体的研究构建了微卫星标记——着丝点连锁图谱,并分析了微卫星标记之间的连锁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建立了适于牙鲆微卫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山东近海牙鲆自然群体和一个养殖群体在10个微卫星基因座位上的遗传多样性(Po1,Po13,Po33,Po35,Po42,Po48,Po56,Po89,Po91,Po-str1),10个座位均为多态;它们的等位基因平均数(a)分别是6.7和6.1,每个基因座位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1.8~6.8和2.5~6.7,群体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8120和0.7310;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遗传距离和基因分化系数为0.8558、0.1557和0.0558;自然群体内每个座位上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9~0.84、个体识别率(DP)为0.54~0.86、非父排除率(PPE)为0.41~0.72,其累积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均达到0.9999,表明所选座位属中高识别力的遗传标记,可以将它们应用于今后牙鲆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以及进一步的遗传育种的研究中。
2、在人工异质雌核发育群体中,对经筛选所获得的10个基因座进行分析,Po91可能因为出现了无效等位基因而没有扩增产物,其余9个座位全都扩增出目的片段,其中2个座位(Po33和Po48)为单态,剩下7个座位表现出多态性,其多态座位比例为77.8%、平均杂合度为0.3856,明显低于自然和养殖群体。在具多态性的7个基因座位上均发生了基因—着丝点之间的重组,重组率在42.6-100%之间。结果显示通过抑制第二极体排出获得的牙鲆雌核发育群体在个体和群体水平尚具有一定的基因杂合。
3、利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人工诱导的具有同一亲本的牙鲆异质和同质雌核发育群体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微卫星标记—着丝点遗传图谱,并分析了标记之间的连锁关系;发现,在母本具有多态性的12个座位中,kop15座位、Po42座位和Po1座位距着丝点的图距分别为15.8cM、28.9cM和32.4cM,Po13和Po89与着丝点的图距均为50cM;其余座位上距着丝点的图距也都接近于50cM。对同质雌核发育子代的研究结果显示,Po13和Po56之间、Po91和kop18之间、kop15和kop21之间的分离模式完全一致,可以判定,这些座位之间两两连锁。
牙鲆;微卫星;遗传变异;群体遗传学;遗传标记;鱼类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高天翔;尤锋
2005
中文
S965.399
81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