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环刺螠虫(Urechis uniconctus)早期发育的初步研究
单环刺螠虫(Urechisuniconctus)隶属于螠虫动物门(Echiuroidea),螠纲(Echiurida),无管螠目(Xenopneusta),刺螠科(Urechidae),刺螠属(Urechis),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关注并了解的经济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由于其分类地位独特,且能耐受高浓度硫化物,所以一直以来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透射电镜、扫描电镜、酶学及同工酶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单环刺螠虫的早期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人工养殖、生理生化及分类学等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单环刺螠虫受精后卵子先后排放第一、二极体,经螺旋型卵裂后生成腔囊胚,囊胚经内陷形成原肠胚,胚体于受精后24h孵化,形成担轮幼虫。其担轮幼虫具上下两半球,有顶纤毛束、口前纤毛环、尾端纤毛环等典型结构。受精后30~35d左右,幼虫下半球伸长并分节,进入体节幼虫时期。体节幼虫经附着变态长至蠕虫状幼虫,进而发育为幼螠。整个早期发育过程要经历2个月左右时间。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实验室内培养的单环刺螠虫消化道和体壁的发生及分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环刺螠虫消化道起源于原肠胚期内陷而成的原肠腔;至早期担轮幼虫时期,消化道打通,开始摄食,此时据管腔直径不同消化道初步分为食道、胃、中肠及后肠。此时体壁由单层细胞构成。附着变态后,其消化道及体壁在结构及功能上都有了明显的发育与分化。至蠕虫状幼虫时期,食道、胃部及后肠已出现粘膜下层及肌层。嗉囊与砂囊可明显区分。中肠已产生肌纤维的分化,呼吸肠由中肠分化而来,其胞体细长,且核质比较小,可与中肠明显区分。随着蠕虫状幼虫的不断生长,体壁的肌肉层及表皮角质膜、乳突等相继分化。至幼螠时期,食道前端产生了咽部的分化,至此消化道各部位在结构及功能上都与成体有了很大的相似性,即由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中肠、呼吸肠、后肠和肛门组成。体壁结构也与成体基本一致,包括表皮、肌肉层及体腔膜。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发育,消化道各部位及体壁分别呈现不同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脂酶、ATP酶、非特异性酯酶及多糖类物质活性。
同时,对单环刺螠虫变态前幼虫发育的同工酶特性的研究表明:5种同工酶(EST、MDH、AMY、LDH、ALP)酶谱均随发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EST酶谱最为复杂,由原肠期的1条酶带增至体节幼虫时期的6条。MDH在发育各时期皆有表达。在原肠时期未检测到AMY、LDH及ALP活性。采用生化法对5种酶(ACP、ALP、PO、POD、CarE)的酶活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单环刺螠虫的发育,各种酶的活力都有明显增强。以上结果表明,摄食行为的开始对其某些消化酶活性的表达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至中期担轮幼虫时期,幼虫已具备了一定的对脂类等物质的消化能力。至晚期担轮幼虫及体节幼虫时期,其免疫能力也有显著增强。
单环刺螠虫;早期发育;海洋生物;无脊椎动物;生长发育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遗传学
张志峰
2005
中文
Q959.1
63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