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人际意义的批评性分析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话语日益频繁地介入社会过程,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强烈。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语篇,新闻话语在近现代以及后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地位(vanDijk,1988)。而新闻话语又可细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别。其中新闻报道是被广泛定义最常见最重要也是分析的最多的一个次语类。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重要事件和人们感兴趣的事件等(张德禄,1998:317)。
在新闻报道这样一个典型的交际事件中,交际的双方是报道者和读者(本文的讨论限于书面报道)。报道者(大众传媒)大多宣称自己的报道“客观”、“独立”、“公正”。但批评话语分析家认为,新闻报道作为典型的公共话语,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机制,是维持社会不平等和维护各种政治经济精英利益的话语(Fairclough,1989)。它塑造社会也为社会塑造,帮助构成社会也为权利关系塑造,反映意识形态(Fairclough,1992a:8-10)。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语言是社会符号理论”、语域理论以及三个元功能的思想等理论,作为其语言学基础及分析工具。从人际意义上来讲,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两个功能:(1)向大众提供信息;(2)力图影响读者的意识形态、观点和情感。然而,新闻媒介意识形态和观点通常并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表白(张德禄,1998:318)。那么,作为新闻报道主体的报道者(本文中指置身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的新闻记者及其背后的编辑、报社等,下同)是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权利关系和意识形态编码到话语中去并影响读者的昵?报道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意义是通过哪些语言资源如何体现的?在报道中,报道者的态度、动机是怎么样的?读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正是要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文体学等理论来研究新闻报道中的人际意义的表达,从而探讨新闻报道中权利关系以及意识形态是如何再现的。文章首先评述CDA的理论要点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主要借鉴批评话语分析家NormanFairclough等人对于新闻话语研究的思想及理论,结合国内外对于人际意义研究(如Halliday&Matthiessen(2004),Halliday(1994/2000),Thompson(1996),李战子(2002))的最新成果,整合新闻话语人际意义的研究框架,并运用此框架分析实际的语料(2005年3月下旬美国总统布什访欧期间,中美报纸关于美国反对欧洲取消对华军事禁售的报道),以检验该框架的理论正确性和实用性,并且探讨了批评语言意识等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新闻报道中的人际意义主要是通过语气、情态、转述引语、评价、称谓系统、时态和语态等语言资源来实现的。在宏观层面上,报道者控制新闻语篇,他依靠自己的权利、知识和资源,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入自己的态度及评价以影响读者,而他的态度和评价大多是通过对消息来源的有倾向性地选择、组织来隐性地实现的。他决定谁可以说话,怎样说,说多少,这样,在微观层面上(新闻事件参与者之间),真实事件中参与者的形象被塑造,被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同时发现,尽管中美五家媒体对于美国总统布什访欧阻止欧盟取消对华军售禁令的报道大致相同,但两国的媒体所反映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中国媒体引述各方面观点,但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政府的立场,美国媒体绝大篇幅引用其总统及国会言论,也适当引用欧盟领导人言论,但很少有中国政府的声音,其立场基本与美国政府保持一致。表面细微差异的背后隐藏的是报道者对新闻话语的控制以及中美欧三方之间的巨大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我们相信这一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发现会对英语学习者、教师和研究者在新闻阅读及教学上有一定的启示。
新闻报道;人际意义;批评;系统功能语言学;电视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德禄
2005
中文
G212
65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