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828666

七种/株原甲藻的核糖体18S、28S、5.8S、ITS1和ITS2基因和区域的克隆与变异分析

王波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研究对七种/株原甲藻核糖体RNA基因(rDNA,包括18SrDNA、5.8SrDNA及28SrDNA的5'部分序列)及其ITS序列区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将序列信息与从GenBank上下载的一些相关序列一起构建原甲藻属的系统树,并将所得各序列进行种株间遗传差异的比对,以期找出种间变异较大而种内保守的序列区域,用于设计属下种间特异性的分子探针。 在18SrDNA序列区段,将本研究的7个序列与GenBank上已有的一些相关序列构建系统树,结果发现原甲藻属可大致分为营浮游及浮游-底栖生活的和营底栖生活的两大类群。17株原甲藻的1767个位点中有315个是变异位点,属内各种株间序列遗传距离最大为0.113,平均为0.049。本研究所测的七株浮游原甲藻的序列差异较小,但在一些区域也出现了种特异性的区段,可以设计探针用于对原甲藻的检测。 由28SrDNA5'端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可以明显看出大部分同种的不同株系首先聚合,再和其他种相连;在此序列区域明显存在着保守区与高变异区,在高变区域,种内序列高度保守,而种间差异却很大,非常适合种特异性探针的设计。 在ITS1-5.8S-ITS2区中,虽然同种不同株系间会出现少量的碱基变异,但由于ITS1区及ITS2区的种间变异较大,仍不失为一个DNA探针设计的良好区域。 综合七种/株原甲藻在几个序列区段间的变异发现其28SrDNA5'端区、ITS1-5.8S-ITS2区及其子序列ITS1、ITS2、ITS1+ITS2区的种/株间平均变异速度为18SrDNA区的十几倍到几十倍;28SrDNA5'端部分序列区及ITS区的变异速度比较适合原甲藻属内系统学分析。 对近年来在我国东海引发赤潮的原因种原甲藻(Prorocentrumsp)进行的研究表明,其与P.dentatum(CCMP1517)的18SrDNA序列完全相同,在ITS1-5.8S-ITS2区及28SrDNA5'部分序列区仅各有一个碱基的差异,显示出了高度相似性;从序列的比较我们初步认为它们可能是同一种,当然其是否为同种还需分类学家进一步讨论。 分离自我国南海海域的海洋原甲藻在28S和ITS序列上与其他海域分离的海洋原甲藻相差较大,其差异甚至超出有些原甲藻种间的差异;由电镜照片也可看出形态上较为明显的差异。至于其差异是种间、还是种内不同形态种间的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

藻类;甲藻门;基因;克隆;核糖体;浮游植物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化学

于志刚;杨官品

2005

中文

Q949.24

63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