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夏季中β尺度暴雨个例的动力学机理分析
本文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UCAR/PSU的MM5第3.6版非静力模式,对2004年8月5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中β尺度暴雨及与其伴随的低涡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动力学机理分析。5日白天到夜间山东半岛东部出现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文登降水量最大,达到199.8mm,尤其是5日20~22时2h降水量达到109.1mm。这次过程降水范围小,强度大,属于典型的中β尺度暴雨天气过程。
利用常规实况观测资料进行的天气学分析可知:此次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即发生在副高边缘切变线附近的强对流天气。副高边缘及黄海中部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为暴雨区提供大量的水汽。由降水的时空分布、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多普勒雷达回波的连续变化,得出这次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的形态及移动特征、生命期及对山东半岛东部的影响。
利用MM5数值模式的结果,尤其高时空细网格的数值模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
(1)对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类似“干线”的特征有利于暴雨发生暴雨发生前,山东半岛处于较强位势不稳定、黄海中部高能区和副高边缘高比湿带的控制;山东半岛附近类似“干线”的特征,储存了强对流所需的位势不稳定能量,由于切变线的辐合抬升,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通过分析TLnP图可以看出:暴雨中心上空存在东南风和西南风的垂直切变,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K指数都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2)重力波过程对暴雨的触发和加强作用通过分析850hPa散度场的分布发现:暴雨发生前,切变线附近出现东北~西南向的约45km宽的散度辐合、辐散交替出现的链式分布,这揭示了重力波的存在;随切变线的北抬,这种散度场结构变为东西向,到达山东半岛北海岸;暴雨发生最强烈时沿辐合、辐散交替出现带做涡度、散度的垂直剖面,显示出重力波的垂直结构特征;当与重力波对应的散度强辐合区通过威海后,威海出现强对流天气,可见重力波过程对中尺度暴雨有触发和加强作用。威海本站气压逐时变化再次证明重力波的存在和对本次暴雨过程的作用。
(3)暴雨的发生与中β尺度低涡存在正反馈机制中β尺度低涡发生前山东半岛东部己出现较强降水,其随降水的加强而发展,随降水的减弱而减弱,二者存在正反馈机制。同时副高边缘切变线的强烈发展、山东半岛的地形作用对中β尺度低涡的生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较强的正涡度和上升运动,对流层的下层辐合、上层辐散,400hPa以下对流不稳定层结是发展成熟的中β尺度低涡的物理结构特征。
(4)天气系统垂直结构特征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暴雨中心上空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正涡度,具有低层强辐合和高层强辐散的散度场、边界层高比湿空气随东南气流斜升流入,存在中尺度垂直环流。
(5)山东半岛的中尺度地形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动力作用。山东半岛夏季30年的平均降水中心位于区内较高山的附近,降水的分布、走向与东西向的莱山山脉一致。山的阻挡作用和气流经过半岛后的绕流作用,均有利于辐合的加强。
夏季暴雨;中β尺度低涡;MM5数值模拟;山东半岛;重力波;天气动力学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气象学
吴增茂
2005
中文
P458.121.1;P445
60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