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日本海极地低压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利用尽可能多的观测资料和模式RAMS-4.4(RegionalAtmosphericModelingSystem)对2003年12月19至20日在日本海北部发生的一个中a尺度的极地低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时空结构和发展机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该极地低压于19日11UTC在一个天气尺度的低压后部形成,20日06UTC在日本本州登陆消亡,持续时间约为二十几个小时,卫星云图显示其成熟阶段出现了罕见的“同心双眼壁”结构。利用高分辨率的NCEP(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的FNL(FinalAnalyses)资料的分析发现,在成熟阶段极地低压中心出现了“暖心”结构,并且来自欧亚大陆的冷空气侵入到日本海上空相对暖的空气中并相互扭缠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水平风切变,为极地低压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19日12UTC至20日12UTCRAMS-4.4模式8km×8km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RAMS-4.4模式合理的再现了极地低压的移动路径、中心强度和垂直结构等。涡度的诊断分析表明拉仲项在极地低压涡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模拟结果湿位涡和扰动动能的诊断分析发现,正压不稳定机制在该极地低压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结论为观测分析所发现的强烈水平风切变引起极地低压发展的猜测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中α尺度;极地低压;同心双眼壁;暖心结构;RAMS模式;扰动动能;正压机制;日本海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气象学
傅刚
2005
中文
P732;P416.4
58
2006-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