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
该文通过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上部25米样品中所含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和鉴定,第一次揭示了第四纪1.5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次研究在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古地磁和钙质超微化石的资料,建立了807站第四纪1.5Ma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并且在原有的氧同位素数据上参照粗组份含量曲线,划分出冰期/间冰期旋回,为讨论暖池区各项古海洋学指标的变化奠定了基础.ODP807站的各项溶解指标(如浮游有孔虫碎壳率等)都指示出,自1.5Ma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在间冰期时较强,冰期时较弱,属于典型的"太平洋型"碳酸盐溶解旋回模式.但总体上来看,浮游有孔虫的保存良好,可以作为古海洋学研究的材料.该次研究采用了多种浮游有孔虫古生态转换函数的方法,定量计算了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结果发现,自第四纪1.5Ma以来,暖池区的表层海水温度和上部水体垂直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该区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冬季表层海水温差大都在5.0℃~7.5℃之间,温跃层深度上下波动范围更是超过100米之多,这些都说明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为近年来有关热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变化之争提供了有力证据.第四纪西太平洋暖池呈现阶段性演化,其中~0.9Ma的"中更新世革命"(MPR)是一个重大的气候转换时期.在此之前,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表现为上下波动;在此之后,表层海水温度阶段性上升,而温跃层逐渐变深,说明暖池区最上部的暖水团在不断地加厚.频谱分析揭示,西太平洋暖池区深部水受高纬冰盖驱动的影响较大,粗组分含量和碎壳率表现出明显的~100ka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而表层水和次表层水主要受到了低纬热带驱动的作用,频谱周期较多,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都出现了热带特有的~10ka半岁差周期,以及~400ka和~200ka(为~400ka周期的次级响应)的地球轨道偏心率长周期.可以说,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古海洋学变化呈现出高纬冰盖驱动和低纬热带驱动的共同作用.此外,通过与南海的相关比较,发现第四纪西太平洋暖池区和南海的深部海水具有很好的连通性,而其表层海水与南海北部的交换更强一些.与赤道东太平洋的比较则表明,赤道太平洋区表层水温东低西高的明显差异和温跃层东浅西深的特点在中更新世以来更加明显,也说明了西太平洋暖池的进一步强化.
西太平洋暖池;第四纪;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地质
刘东升;翦知湣
2004
中文
P736.2
62
2005-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