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565788

沾化凹陷东部构造演化特征

路顺行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沾化凹陷东部是济阳坳陷构造变动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胜利油田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研究该区的构造演化,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的基本构造特征,提出了构造变动及"盆地"发育的模式,分析了应力场转换机制,并对"盆地"性质进行了探讨.该文依据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和规模,将该区划分为基岩(前震旦系)、下(古生界)、中(中生界)、上(新生界)四个构造层和内部的七个构造亚层.通过分析断裂特征,提出了该区断层具有分期性、继承性、旋回性、分段性和相关性的活动规律.研究发现,该区印支期发育了以褶皱为主、局部伴有小型逆断层的北西向压性构造,燕山末期(中生代末期)发育了以逆掩构造和紧闭的褶皱构造为主的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向压性构造,中生代末到第三纪早期发育了以宽缓为特征的大型背斜向斜构造,以及中生界内部的逆牵引构造.第三系的构造是在中、古生界构造的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它以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和断层为界的凸起为总的构造格架,受北西、北东和北东东向三组继承性活动大断层的控制和影响,构造具有继承性和分割性、类型具有多样性、分布具有分层分带性.该区构造变动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前中生代褶皱基底的形成和稳定古陆发育阶段、中生代古陆裂解阶段、新生代块断活动及整体沉降阶段."盆地"构造发育模式为:从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末期发育的山间"盆地"开始、发展到早第三纪断陷湖盆的发育、再演化为晚第三纪及第四纪地陷发育阶段.综合研究认为,该区自中生代以来的应力场变化可分为印支期、早燕山期(J3-K1)、燕山末期、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及第四纪五个阶段,应力场的变化主要受郯庐大断裂活动方式的影响."盆地"具有双层结构的特征,下部的中生界及下第三系为垒--堑结构,上部的第三系及第四系为"碟"状的坳陷结构."盆地"是具有扭动和拉张双重力学性质的混合型盆地——扭张性盆地.

沾化凹陷东部;构造特征;构造变动;发育模式;应力场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地质工程

辛柏森;张善文

2003

中文

P618.13

35

2004-07-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