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生物絮团技术在海水虾蟹池塘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高明亮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生物絮团是水体中的藻类、异养微生物、原生动物与残饵等形成的团絮状有机碎屑。通过调节合适的碳氮比形成的生物絮团技术有可能成为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以实现水质调控,降低饵料系数和实现生物防控等功能。本文期望将C/N调节的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在虾蟹池塘养殖中,并通过添加特定菌制剂培养特定功能型微生物絮团,将菌碳调控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并研究其对养殖生物及池塘水体环境、底质环境的综合生态影响。  本论文包含以下三个具体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如下:  1、不同C/N对虾蟹养殖池塘环境及虾蟹生长的影响  2013年7~10月,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了不同C/N对三疣梭子蟹和凡纳滨对虾混养池塘水质环境、底质环境及虾蟹生长的影响。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蓝蛤和对虾饲料),实验组在基础饵料基础上添加糖蜜,控制水体C/N分别在10、15、20和25。结果表明:在C/N为10、15和20时,与对照组相比,水体中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养殖后期亚硝氮和活性磷浓度显著降低(P<0.05);底质中总氮含量在C/N为10和15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三疣梭子蟹与和凡纳滨对虾的产量均在C/N=15时最高,分别达到2554.93±190.11 kg·hm-2和2753.17±75.12 kg·hm-2,显著高于对照组2112.92±246.61kg·hm-2和2121.99±77.19 kg·hm-2(P<0.05);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在C/N为15时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合适的C/N可以有效降低虾蟹混养池塘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增强活性磷的利用,并有效减少总氮和总磷在底泥中的积累,从而明显改善水体和底质的环境。综合考虑养殖虾蟹的生长、成活和产量情况,调节C/N水平在15左右,可以有效地改善养殖系统生态环境状况,并提高虾蟹生长和产量性能。  2、添加糖蜜和不同益生菌对虾蟹养殖池塘环境及虾蟹生长的影响  本研究于2014年7~10月进行,利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将提高C/N到合适水平和分别添加益生菌的菌碳调控技术应用到凡纳滨对虾和三疣梭子蟹的池塘养殖实验中,研究不同处理对养殖水体水质指标、水体中菌类数量及虾蟹生长的影响。实验组通过添加糖蜜使水体C/N维持在15左右,并施加益生菌,并使其在添加后水体中菌密度为104cfu/ml左右。结果显示,5种培养生物絮团模式的综合效果最优为C3(蜡样芽胞杆菌+适量碳源组)和C5(EM菌+适量碳源组);其次为C1(适量碳源组);C2(短小芽孢杆菌+适量碳源组)、C4(硝化细菌+适量碳源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但养殖生物的生长及产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3、添加糖蜜和不同益生菌对虾蟹养殖池塘底质的影响  本实验于2014年7~10月利用虾蟹海水池塘路基围隔进行。通过提高养殖水体中C/N到15左右,并分别添加几种益生菌的方式,培养生物絮团,研究其对池塘底质指标及底质中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能显著改善底质环境,其中能力最优的是实验组C5(EM菌+适量碳源);实验组C1(适量碳源组)、C3(蜡样芽胞杆菌+适量碳源组)、C4(硝化细菌+适量碳源组)和C5(EM菌+适量碳源组)均能有效提高底质中异养菌的数量;而实验组C2(短小芽孢杆菌+适量碳源组)和C4能将底质中弧菌控制在较低水平。总体来看,实验组C1、C3和C5均使底质中异养菌和弧菌维持在适当水平。施用菌制剂和调控C/N的菌碳调控技术,可维持池塘底质较稳定的C/N,促进异养细菌的发展,并加快利用池塘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减少了其过度积累,降低了弧菌的数量,改善了养殖池塘的底质环境。

凡纳滨对虾;三疣梭子蟹;生物絮团技术;碳氮调节;生长环境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产养殖

田相利

2015

中文

S961.6

73

201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