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标记的卵形鲳鲹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三种增殖放流海洋鱼类的遗传学研究
卵形鲳鲹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增殖放流种类,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标记和微卫星标记开展了卵形鲳鲹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研究,并对两种分子标记在卵形鲳鲹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优劣性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线粒体DNA标记对卵形鲳鲹、黑鲷、真鲷三种增殖放流海洋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研究,旨在监测放流群体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基于分子标记的卵形鲳鲹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放流群体30个个体与55尾回捕卵形鲳鲹样品共享7个单倍型,包含45个回捕个体,占比例81.82%;微卫星标记结果显示,32尾回捕卵形鲳鲹与放流个体拥有相同等位基因,占比例58.18%。综合两种分子标记结果,共确定26尾回捕样品为放流个体,比例为47.27%。线粒体DNA为母系遗传,鉴别中可用于排除与放流群体母本信息不符的个体;而微卫星包含双亲的信息,鉴别的准确性更高,但使用其进行鉴别时,实验量较大。因此在样品数量较多时,可以采用线粒体DNA标记进行初步筛选、分组,排除与母本信息不匹配的个体后再使用微卫星标记进一步鉴别。 二、三种增殖放流海洋鱼类的遗传学研究 (1)对中国沿海的卵形鲳鲹1个放流群体、1个养殖群体以及2个野生群体共130个个体,进行线粒体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0.795,π=0.018,k=9.301)高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0.670,π=0.011,k=5.406),稍低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0.863-0.924,π=0.018-0.019,k=9.011-9.595),表明繁育放流苗种的亲鱼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及AMOVA分析显示,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不明显,两者的遗传结构相似,放流后野生群体受到的遗传学影响不大。而地理位置较远的养殖群体与采自北海的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这可能是苗种异地交易造成的。 (2)对中国沿海的黑鲷1个放流群体、3个野生群体共112个个体,进行线粒体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0.920,π=0.009,k=4.294),稍低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0.946-0.986,π=0.010-0.011,k=4.804-5.208),表明繁育放流菌种的亲鱼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及AMOVA分析显示,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不明显,两者的遗传结构相似,放流后野生群体受到的遗传学影响不大。 (3)对中国沿海的真鲷1个放流群体、2个野生群体共86个个体,进行线粒体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0.918,π=0.026,k=11.553),稍低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0.987-1.000,π=0.030-0.034,k=13.427-15.718),表明繁育放流苗种的亲鱼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及AMOVA分析显示,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不明显,两者的遗传结构相似,放流后野生群体受到的遗传学影响不大。
卵形鲳鲹;遗传学;增殖放流效果;分子标记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高天翔
2015
中文
Q959.483
80
201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