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淋巴囊肿病毒感染对27.8kDa受体表达及牙鲆鳃转录组表达的影响
淋巴囊肿病是危害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毒性疾病之一,已知可感染超过42科140种以上的淡水、半咸水和海水鱼类。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disease virus,LCDV)为该病的病原,在我国养殖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等经济鱼类中流行较为广泛。研究表明LCDV是通过受体介导作用进入宿主细胞。本实验室前期曾在牙鲆鳃细胞系(FG)上鉴定出一个27.8kDa受体蛋白与LCDV感染有关,并制备了抗27.8kDa受体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本文在牙鲆FG细胞和胚胎细胞(HINAE)上分析了LCDV感染与27.8kDa受体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研究了该受体蛋白在牙鲆、大菱鲆和花鲈中的组织分布及LCDV感染诱导的动态表达特点;探究了27.8kDa受体蛋白在LCDV感染牙鲆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研究结果促进了对LCDV侵染机制及传播途径的认识;通过RNA-seq分析了LCDV感染后牙鲆鳃转录组表达变化,为揭示LCDV致病机理提供重要数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牙鲆FG和HINAE细胞上27.8kDa受体蛋白表达与LCDV感染的相互关系研究。蛋白免疫印迹表明,抗27.8kDa受体蛋白单抗可以特异性地结合FG和HINAE细胞膜蛋白中的一条分子量为27.8kDa的蛋白;病毒受体共荧光染色发现,27.8kDa受体表达于FG和HINAE细胞表面,并与LCDV共定位;病毒感染后,细胞中受体蛋白的表达通过双抗夹心ELISA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受体蛋白表达水平与病毒滴度呈正相关;感染9天期间,细胞中受体蛋白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感染期间,细胞中LCDV载量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病毒的增殖规律与受体蛋白类似,但是其峰值出现时间比受体蛋白要晚。感染过程各个取样时间点,FG细胞中27.8kDa受体蛋白和LCDV载量都比HINAE细胞高。单抗阻断实验显示,当增加抗27.8kDa受体蛋白单抗浓度,感染后细胞中27.8kDa受体蛋白的上调表达和LCDV增殖会受到明显抑制,体外感染实验中相应的细胞病变也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明,预封闭抗27.8kDa受体蛋白单抗可以抑制感染后细胞受体的表达及病毒增殖。本项研究表明,LCDV感染后可以引发细胞中27.8kDa受体出现上调表达,从而又增加了细胞对于LCDV的易感性。 (2)27.8kDa受体蛋白在牙鲆、大菱鲆和花鲈的组织分布及LCDV感染后的表达动态。以抗27.8kDa受体蛋白单抗为检测探针,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三种健康鱼的鳃、胃、肠、皮肤、脑、心脏、肝脏、脾脏、头肾、体肾和性腺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测的组织中都有27.8kDa受体蛋白的阳性信号;利用间接ELISA检测组织中27.8kDa受体蛋白的表达,该受体在健康牙鲆鳃和胃中表达最高,在体肾中表达最低;在大菱鲆中,该受体表达在胃、鳃、心脏和肠中表达相对较高,在卵巢和脑中表达相对较低;在花鲈中,受体表达在鳃和表皮中表达相对较高,在体肾和脑中表达相对较低。病毒感染后,组织中27.8kDa受体蛋白表达呈上调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病毒拷贝数随着时间进程而逐渐增多,且较高的LCDV载量一般出现在感染前受体表达量较高的组织。用感染后的血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红细胞中没有27.8kDa受体蛋白和LCDV阳性信号,但是某些白细胞亚群中有两者的阳性信号。本研究表明,来源于牙鲆的27.8kDa受体蛋白也在大菱鲆和花鲈感染LCDV中扮演受体蛋白角色,外周血白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可能导致LCDV在体内的全身感染;LCDV在牙鲆、大菱鲆和花鲈中存在垂直传播的可能。这些数据有助于理解淋巴囊肿致病机理和在鱼类的传播途径。 (3)27.8kDa受体蛋白在LCDV感染牙鲆外周血白细胞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定位感染病毒后外周血27.8kDa受体蛋白及LCDV的分布来分析LCDV的血液传播。感染3小时后,在牙鲆红细胞中没有检测到27.8kDa受体蛋白和LCDV的阳性信号,但是在部分白细胞中出现了两者的阳性信号。免疫电镜证实,细胞膜表面确实由27.8kDa受体蛋白分布;流式细胞术表明,白细胞中27.8kDa受体蛋白阳性细胞率为14.28%。透射电镜下,对白细胞体外感染LCDV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感染病毒1小时后,病毒吸附于白细胞膜上,而感染36小时后,细胞中LCDV复制则非常充分。多荧光染色实验表明:1)白细胞上27.8kDa受体蛋白和LCDV阳性信号出现共定位于部分白细胞表面;2)CD3阳性细胞与LCDV阳性细胞不交叉;(3)所有的IgM和IgD阳性细胞都对LCDV易感。本研究表明,27.8kDa受体表达于部分白细胞表面,导致这些细胞对LCDV易感,IgM+和IgD+白细胞很可能参与了LCDV的血液传播。 (4)牙鲆感染LCDV后鳃组织的转录组学研究。牙鲆感染LCDV一周后,采用RNA测序技术(RNA-seq)分析鳃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选取感染和未感染LCDV的鳃组织RNA,通过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进行混合测序。测序后共获得193,225,170个clean reads,拼接组装后得到106,293个unigenes,其中36,537个(34.37%)在公共数据库被成功注释。分析感染前后基因表达水平发现,感染后共有1812个基因出现上调表达,1626个基因发生下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富集于14个Gene Ontology子集和22条信号通路。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它们参与了炎症反应、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肿瘤形成及抗病毒感染。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RNA-seq结果准确可靠。本项研究数据不仅有助于鉴定与发现牙鲆新基因,并首次对于LCDV感染早期的转录组学应答进行了分析。
鱼病;鳃细胞系;淋巴囊肿病毒;转录组表达;致病机理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产养殖
战文斌;绳秀珍
2015
中文
S941.41
133
201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