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柳珊瑚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近30年来,柳珊瑚、软珊瑚已成为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热点资源领域,从中发现了大量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并发现了多个药物先导化合物。珊瑚体内和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近年来从珊瑚来源微生物的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具有抗菌活性、细胞毒活性及抗病毒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使得珊瑚来源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已成为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新热点。本研究对两株中国南海柳珊瑚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鉴定,获得了抗病毒、细胞毒等活性化合物。 运用化学筛选和活性筛选的方法,从本实验室柳珊瑚来源真菌库中筛选活性菌株;运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两株活性菌株:柳珊瑚来源枝孢属真菌Cladosporium sp(RA07-1)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TA01-24)进行培养;对发酵产物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综合运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谱等)对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采用抗菌、肿瘤细胞抑制、抗病毒及卤虫致死活性模型测试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从Cladosporium sp(RA07-1)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1-8),包括双环内酰胺类化合物1个(1)、大环内酯类化合物6个(2-7)及五元内酯化合物1个(8)。化合物1是一个结构非常特殊的二环内酰胺类化合物,结构确定时运用了NMR化学定量计算法验证了其平面结构,用实测的旋光值与其计算的旋光值进行比较确定了化合物1 C-8的绝对构型为8S,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的确定是通过改良的Mosher方法得到确定的其绝对构型为4R、5R、11R。 从A.niger(TA01-24)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单体化合物(9-22),包括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7个(9-15)、香豆素二聚体化合物3个(16-18)、环肽等其他化合物4个(19-22)。化合物9-15为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是真菌Aspergillus niger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9、10为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单体,11-15为二聚体,由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单体9、10以不同形式聚合而成。萘并吡喃酮二聚体虽然没有手性碳,但是由于其结构中存在一个手性轴,使得每个化合物都有两种可能的构型(R和S)。通过圆二色谱(CD)测试并与文献报道的该类化合物CD曲线相比较,确定了5个萘并吡喃酮二聚体手性轴的绝对构型均为S构型。 运用卤虫致死活性、细胞毒活性、抗病毒活性及抗菌活性模型,对从柳珊瑚来源真菌Cladosporium sp(RA07-1)和Aspergillus niger(TA01-24)分离得到的22个化合物(1-22)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4和5对四联球细菌T.halophilus显示出了较强的活性,其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均为3.13μM。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9、10和12对手足口病病毒(EV71)有显著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43.9μM、10.3μM和54.7μM,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药(阳性药利巴韦林对EV71的IC50为256μM),化合物17、21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有选择性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42.3μM和117.5μM(阳性药利巴韦林对HSV的IC50为128μM)。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化合物1对HeLa、P388、HT-29、A549肿瘤细胞株均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0.76μM、1.35μM、2.48μM、3.11μM,化合物19对所测肿瘤细胞株均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对HeLa、Hep-2、RD、A549和Vero的IC50分别为2.30μM、0.88μM、0.034μM、0.83μM和3.08μM,比阳性药阿霉素活性好很多(0.43μM、0.36μM、0.99μM、14.29μM、2.03μM)。 本研究从柳珊瑚来源枝孢属真菌及黑曲霉中获得二环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萘并吡喃酮二聚体、香豆素二聚体等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测定了化合物的抗病毒和细胞毒活性,为相关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基础和数据资料。
柳珊瑚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技术;药物开发;生物活性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药物化学
王长云
2015
中文
R282.71;R284.1
104
201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