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长蛇鲻群体形态学与遗传学研究

王燕平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隶属于辐鳍鱼纲(Act inopterygii)、仙女鱼目(Au lopiformes)、狗母鱼科(Synodontidae)、蛇鲻属(Saurida),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中国、日本以及韩国海域,在中国沿海由北到南均有分布,是我国重要的近海底层暖温性经济鱼类。由于近年来传统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破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蛇鲻资源量也呈现下降趋势。本研究从形态学和遗传学两方面对长蛇鲻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探讨其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地理格局现状,解释长蛇鲻种内多样性水平与系统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同时对蛇鲻属常见的四种鱼类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其亲缘关系远近做了阐述并计算各物种分化时间,意在为我国蛇鲻属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长蛇鲻群体形态学研究  采用传统形态学测量法和框架法对中国沿海5个地理群体的长蛇鲻共计144尾个体进行形态学测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测定的30项形态指标(20个量度特征+10个可数特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分节特征结果表明,长蛇鲻5个地理群体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群体间的前8个主成分能够对85.8%的形态差异做出解释,且基于前两个主成分的散点图显示各群体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个体间交叉重叠;聚类关系结果显示长蛇鲻南通群体首先和青岛群体聚为一支,后又跟日照、威海和北海群体分别聚类;判别分析综合判别正确率为75.9%,散点图显示各群体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但日照群体和北海群体相对较独立;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南通与青岛群体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群体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上结果可能与长蛇鲻不同地理群体间所处的环境不同有关。  2、长蛇鲻群体耳石形态学分析  对5个地理群体的长蛇鲻耳石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形状指标法与椭圆傅里叶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显示,雌雄长蛇鲻个体的左、右耳石形态差异不显著;耳石形态学分析结果与传统形态学结果有一定差异,传统形态学结果显示北海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差异最大,而耳石形态学结果表明日照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最大。这种结果可能是不同水域温度等水文因素影响耳石形成过程导致的。  3、长蛇鲻群体遗传学研究  为分析中国沿海长蛇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本研究分析了5个群体共计118尾的长蛇鲻线粒体DNA控制区与Cyt b基因片段序列。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片段得到结果完全一致,均显示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度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度;群体分化指数Fst结果表明北海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确切检验结果显示北海群体与其他群体间不存在随机交配现象,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长蛇鲻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单倍型网络图和NJ系统关系树结果均显示各群体间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长蛇鲻群体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其扩张时间约在7.63-25.42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这可能是由于更新世冰期剧烈的气候变迁而导致的。  4、蛇鲻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为研究蛇鲻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利用COⅠ基因序列对中国沿海四种常见蛇鲻属鱼类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四种蛇鲻的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且突变多为同义突变,很少导致氨基酸替代。利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ayes)四种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COⅠ基因1.2%/百万年的核苷酸分歧速率计算四种蛇鲻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长蛇鲻最先在约8.9百万年前的中新世(Miocene)从蛇鲻属中分化出来,多齿蛇鲻随后于6.43百万年前发生了分化,最后点鳍蛇鲻与花斑蛇鲻于4.28百万年前的上新世(Ploicene)产生了分化。

长蛇鲻;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高天翔

2015

中文

Q959.4

86

201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