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研究
张爱玲(1920-1995)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纯熟自由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取得一定声誉的作家之一。她对自己作品的翻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生涯。其中,《金锁记》作为她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修辞手段,生动的意象描写,多元文化词语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以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为研究对象,拟从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出发,探讨张爱玲对《金锁记》的自译。胡庚申教授提出,翻译活动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过程。张爱玲的双语和双文化能力,使其在译前阶段适应了以原文和源语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张爱玲对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适当的适应性选择,尤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本文通过探讨张爱玲在这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说明译者在保证译本可读性的基础上,极大地尊重了汉语和中国文化。本文尝试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探讨张爱玲《金锁记》自译。 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简单综述了翻译中的“自译”现象;其次对张爱玲自译作品和对张爱玲自译研究进行了回顾;再次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详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内容。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分析了张爱玲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方面做出的适应和选择。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文章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中篇小说;《金锁记》;翻译策略;生态翻译学;张爱玲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滕梅
2015
中文
I046
67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