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选择: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为例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葛浩文教授翻译了萧红、莫言、苏童、朱天文、姜戎、贾平凹等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首席翻译家。葛浩文教授热爱汉语,多年从事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良好的双语基础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了解,是其译作在西方读者市场上广为流行的重要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也因葛浩文的翻译而有很大提高。近年来,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思想的影响下,对葛浩文译作进行评析的文章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各学科生态思想持续渗透、跨学科研究势在必行的背景下,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受到广泛好评的同时,也激起了不少译学研究者的异议。 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对葛译小说《生死疲劳》进行研究,分析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本文从需要、能力、环境三方面分析葛浩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针对译者对习语的处理和对原文文本的大量删减现象进行文本分析,探讨葛浩文的适应性选择。本文试图在证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的同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可行的建议。 本文指出:第一,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过程确有一定解释力:第二,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的过程中,由于其对汉语及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兴趣、对翻译事业的责任心、良好的双语基础,他较好地适应了《生死疲劳》的翻译生态环境,并根据他对翻译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特点的适应,做出相应选择。他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第三,汉学家译者模式可以被应用在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中。
小说作品;英汉翻译;适应选择论;葛浩文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赵德玉
2015
中文
I046;H315.9
66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