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基于互文性的诗歌翻译研究——以《鲁拜集》为例

张亚军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是一种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任何文本,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都不能孤立地被释义。每一个文本中都存在其他文本的痕迹。因此,对于某一个文本的正确理解与阐释都要求读者具有与之相关的知识。由于源语与译入语之间存在差异,源语读者与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及经验知识也不同,源语读者能够正确理解的文本,译入语读者则会感到困惑并产生误解。互文性理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互文性理论首先由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继克里斯蒂娃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互文性进行了研究,如罗兰·巴特、热拉尔·热耐特、哈蒂姆和曼森、诺曼·费尔克劳等。  本文首先对英诗汉译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在文学和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本文在文学研究领域主要介绍了巴赫金、克里斯蒂娃和热耐特的研究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着重介绍了哈蒂姆和曼森、罗选民以及费尔克劳的研究理论。  接下来,根据费尔克劳的观点,本文将介绍互文性的两大分类,但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本研究与费尔克劳的分类不尽相同。本研究将外显互文性分为引用、用典和戏拟,将成构互文性分为结构互文性、主题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  对译例分析的研究和总结是本文最具价值的部分。本文以郭沫若、黄克孙和黄杲炘所译《鲁拜集》为例,分析了外显互文性(包括引用、用典和戏拟)和成构互文性(包括结构互文性、主题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的翻译方法,以期能够对诗歌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诗歌作品;英汉翻译;互文性理论;《鲁拜集》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徐莉娜

2015

中文

I046;H315.9

67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