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农民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大量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农民工这一群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给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由于农民工源于农村,户口上属于农民,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导致其所享受到的社会资源较少,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低,自我维权意识不强,往往成为黑心老板剥削的对象。十八大指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意味着我国任何阶层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其生活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据此,如何保障农民工权益问题直接成为影响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实现的重要一环。 农民工就业受到歧视和限制、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劳动报酬受到侵害和社保参保率较低等现状反映出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的现象极其普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源于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法律制度存在问题。首先,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立法上的不完善,直接导致农民工难以找到针对其群体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劳动权益的依据。其次,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执法上的不力,引起侵害农民工劳动权益事件频发。最后,农民工劳动权益救济途径难以实现,促使农民工难以在事后通过司法途径保障其劳动权益的实现。 另外,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在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也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民工因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而缺乏必要的自我维权意识,也是影响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因素。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必须从立法上、司法上与救济途径的完善上着手,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难的问题。在立法上,应该完善和修改现有涉及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等在立法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执法上,行政机关转变传统被动消极的不作为模式,积极主动地对企业进行监管。在司法救济途径上,通过完善诉讼当事人制度、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加强法律援助的强度以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此外,应发挥工会在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上的最大作用。
农民工;劳动权益;法律保护;立法完善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经济法学
王冶英
2015
中文
D922.5
61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