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的亲缘性:来自碎屑锆石的证据

李萌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阿拉善地块因具有独立的双层结构发育,其归属性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多从阿拉善地块本身分析,其东缘贺兰山研究区夹持于阿拉善地块、祁连地块、华北和华南地块之间,南部处于秦岭-祁连造山带结合部位,如此关键转换区的研究将对阿拉善与周边地块关系的建立,起到“桥梁”作用。但其物源研究甚少,即使有也针对单一地层开展U-Pb锆石年代学分析,没有从早古生代整体把握,也未剖析基础性的沉积格局,导致不能对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整个演变过程做出好的回答,也就不能全面说明阿拉善地块的亲缘性,更无法约束洋陆格局。本文对贺兰山七个地区寒武系香山群、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上奥陶统平凉组进行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辅助沉积格局、构造运动、生物亲缘性方法对研究区整个下古生界物源进行追踪,重点探索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与中祁连、华北和华南地块的亲缘性,勾勒出了研究区的洋陆格局。其次对比了与全球其它地块的亲缘关系。得出几点新认识:  (1)香山群年龄峰主要有2432Ma、1990Ma、1802Ma、1405Ma、1082Ma、977Ma、850Ma、655Ma、505Ma,与中祁连地块内岩浆-构造热事件均吻合,为直接物源地;阿拉善地块新元古代(894Ma)和古元古代(1858Ma、1964Ma)物质可能供给大量物源,但缺乏“泛非期(600-500Ma)”、“Grenville造山期(1300-900Ma)”、1400-1800Ma中元古代三期岩浆-构造热事件,推测阿拉善地块为间接物源供给区;华北地块则没有新元古代热事件,自身显著的>3.0Ga热事件也没有在香山群中体现,不可以做为物源区;华南地块1.8-1.3Ga热事件缺乏,其余峰值对应好,判断为间接物源区。米钵山组主年龄区间1.3-0.8Ga、2.6-2.2Ga、0.8-0.5Ga,次年龄区间2.2-1.6Ga、1.6-1.3Ga、3.0-2.6Ga、>3.0Ga,阿拉善、中祁连、华北和华南四地块岩浆热事件代表峰值均没有独占全区,但各地块均有部分可作为物源供给区。平凉组主年龄区间有1.3-0.8Ga、0.8-0.5Ga、次要年龄区间2.6-2.3Ga、2.0-1.6Ga、3.0-2.6Ga、1.6-1.3Ga、458Ma、3434Ma,继承米钵山组物源基本特征,阿拉善、中祁连、华北和华南四地块仍为物源区。  (2)在第三世和芙蓉世阿拉善地块与中祁连地块在研究区没有接触,与华北、华南均未统一,但后者较前者亲缘性强;早奥陶世天景山期研究区全区碳酸盐岩稳定分布,标志着阿拉善与中祁连、华北地块初始拼贴到了一起;中奥陶世米钵时期阿拉善与中祁连和华北地块进一步拼贴;晚奥陶世平凉期阿拉善-中祁连-华北地块实现全面拼贴。进入奥陶纪阿拉善地块与华南逐步拼贴。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与拉萨地块、澳大利亚地块亲缘性较强,与北美地块亲缘性渐弱,与印度东部和南极洲东部亲缘性进一步减弱,与南美地块无亲缘性。  (3)寒武纪,中祁连地块从Rodinia大陆裂离,逐步靠近阿拉善地块,北祁连洋-北秦岭洋(宽坪洋)-华北海在贺兰山南部交汇连通,形成阿拉善地块的台地相沉积和中祁连大陆边缘的深水复理石沉积并存以及寒武纪大洋和克拉通共存的洋陆格局;早-中奥陶世,北祁连洋壳消减,北祁连洋消亡,中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在贺兰山段“拼贴”,北祁连洋和北秦岭洋(宽坪洋)海水已经不能波及研究区;中-晚奥陶世,扬子地块与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地块靠近,商丹洋海水进入本区,发生大规模海进,形成深海格局。

地质亲缘性;碎屑锆石;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地质工程

许淑梅

2015

中文

P534.4

110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